文|路行之
图|来自网络
凛冬,放学早,小小的人儿挎着小书包往家走。这是儿时的我。穿过一条街,看见一条长长的河,往东拐,走到一条望不见尽头的河堤,就对了。我家就住在河岸边,人庄第二排,不消十分钟就能到。
今天有点不一样,空气里弥漫着油渣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离家越近,香味越浓,我的口水在嘴巴泛滥起来。
望着袅袅炊烟,原来是周大娘在厨房炼猪油,她这是给女儿家过年做吃的来了。周大娘的女儿家跟我家前后排,她家在前,我家在后,两家不过五步之遥。
那是80年代,我家已领先盖了红色的砖房,她家的院墙还没拉,后来才盖了两层小楼。
一到了年根儿,我们当地人爱做油渣馅的萝卜丝包子。家家户户把肥腻的猪肉熬出油,炼成油渣子,剁碎,拌上刨好的萝卜丝、粉丝,倒上猪油,撒上调料粉,捏出漂亮的褶子,上锅蒸,那叫一个香啊!
周大娘的油渣香味,是我对年最早的记忆。渐渐日子好过了,母亲每到腊月二十八左右,就开始炸肉丸,做豆腐,蒸红豆馅的、萝卜丝油渣馅的、酸菜馅的包子,还有素鸡、膘鸡。
大年初一的早上,吃的都是母亲自己包的饺子、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坐一桌。我的年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儿时的年味就是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平时吃不到的美食。
少年离家读书,想念家,想念母亲,想念饭菜的味道。直到工作经济独立,开始自己买衣,自己做饭,自己乘车,自己解决问题。回家的次数比异地读书时少,渴望一个人的独处空间。但是,年是必须回的。
唯独一次,我没有回家过年,去了朋友家。那时,我独自创业,欠了债,不再有能力为家人买礼物,表心意,心怀愧疚,不愿面对家人,不想回家过年。
初一的清晨接到父亲的电话,诘问我,“为什么不回家过年?”其实,年在我心中与其他传统节日一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一向不重视生活仪式感的我,怎敢跟父亲实话实说。
挂了电话,我悟到年味于我已不知不觉变淡了,而于长辈却越来越浓了。他们重视春节时家人的团聚,盼望一起吃顿饭,期待见到心爱的孩子夜不能寐,盼着给与他们嘘寒问暖。恐怕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在他们的脑海中放电影一般,一遍又一遍。
物质的丰盛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可是根在那里,情在那里,爱在那里。
结婚之后,我带着刚出生55天的宝宝,千里迢迢的随了军。
要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女主人,自然免不了逢年过节招待客人。以前过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等享受母亲的美食的日子结束了。华丽转身变成一切亲力亲为,提前拟定菜单,采买,年二十五、六冰箱一定要塞得满满的生冷食物(因为当地过年时,饭店不营业)。
第一次新年请客是,除夕的凌晨四点,我和先生开始忙活,手忙脚乱地杀鱼、剁鸡、煲汤,摆放碗筷,招待客人;初一继续迎来送往,通常过个年要忙三天。餐餐要烹炸炒溜,十八到二十道菜。
这些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奉献青春与力量的最可爱的人,一声声“嫂子”地喊着。那些年,大家多少可以感受到些“年味”的吧!
十年的随军生活,我从未回家过年。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携儿同行,实属不易。靠着一部手机给远方的父母拜年,挂了电话,我还要收拾一桌的杯盘狼藉,照顾喝得摇摇晃晃醉酒的人。听他们说说醉话,吐吐心声,发发牢骚。
当距离家越来越远,年味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许你选择出门去旅行,也许一人独处辞旧迎新,也许像我一样,从与家人团聚,到为他人精心烹煮。
年味虽然越来越淡,为他人创造的年味,却不经意间停留在某些人的记忆中。
父母在不远游。
幸好,当我们举家回苏时,年事已高的父母尚在。再度相聚,父母脸上的沟壑更深了。年近九旬的婆婆,小脑萎缩,精神不济,常走出家门,说儿子回家了。
不要让父母泪湿了眼。年味,不再是为一餐的丰盛,一场亲朋的相聚,而是一场爱的轮回,一件重要紧急的事务,一份心意的回赠。
年味越来越淡,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家过年?意义何在?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90天无戒写作主题训练 第59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