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成长励志自我实现
一生的探索:寻找“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一生的探索:寻找“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作者: 炉边闲话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10:45 被阅读54次

    缘起

    今年的读书活动选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好书:《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一本蝉联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20年的奇书,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他得到美国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还受派遣到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取得卓越成就,被美国心理学界誉为“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特殊的职业生涯,成就了斯科特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概书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并引发了全球受众对于人类心灵成长的探索热潮。

    实际上,我与本书结缘早在十年前。那时候,刚刚大学毕业,告别学生时代踏入人生另一个重要的阶段。从校园时代到社会职场,新的人生旅途总是带着无限憧憬,同时也面对来自工作、人际以及角色定位转化的重重困惑,正行走在既新且陌生的路上。当时为了振奋精神锻炼身体,于是每天夜跑,一个人沿着蜿蜒的吴淞江奔跑在夜色重重的江边马路上,耳机里播放的正是当时由央广电台朗读的《少有人走的路》。迎着习习的晚风,聆听着来自大洋彼岸的心理学家的心灵启迪,朝着夜色深处前行,似乎不孤独。

    十年过去,我依旧奔跑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而这本书依旧畅销,随着我对心理学的热爱与日俱增,出于业余爱好,学习了心理咨询的是相关知识。如今,手上的这本纸质书时,已经是25周年纪念版,而我对“少有人走的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寻路

    《少有人走的路1》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的主旨是将人的成长之路,心灵的进化和成熟的道路。人生之路在每一个人的脚下,凡是生而为人,无论如何终究是行走在路上的,可为什么斯科特要指明这是“少有人走的路”呢?少有人走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路?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理年龄和岁月有关,而心智成熟的旅程则是孤独的个人修为,这是一条少有人行走的路,用周国平的话说这就是:在心智成长的朝圣路上,“灵魂只能独行”。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与日变老,可真正做到心灵与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人却并不容易,这就是本书作者斯科特尖锐指出的“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有人说这是一个科技和文明爆发的时代,然而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却比比皆是:年轻人拒绝长大,沉湎于童年,众目睽睽之下吮吸奶瓶喝水;仿佛巨婴一般停止生长,躲在父母的庇佑下成为啃老一族;应届毕业生对于社会竞争恐惧,通过选择考研、考博或者留学,逃避社会和职场的责任;日本的不婚不育文化开始盛行,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热情空前低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两手一摊,把责任归咎别人,而自己始终不愿承担问题。甚至有些人已进入人生暮年,依然带着童年床上和原生家庭的阴影,无法释怀内心心结,带着遗憾度过一生......这些现象如此普遍,仿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却成为影响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集体心理障碍。

    这并非是健康人生和健康生活应该的样子,也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斯科特通过《少有人走的路》呼吁要要回归到心灵的本来面貌,让人生的旅程变得更加精彩,就必须要化解这种问题,用一种强大而深刻的力量,帮助自我的心智实现成长,从而更好地承担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化解种种困难,实现健全而圆满的人格塑造。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必须必须要选择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启程

    那么这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究竟有多长呢?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心智之路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

    婴儿期(0-1.5岁):人类生命的开始,人生面临的主要危机是信任与不信任,如果在旅程的一开始,就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将要实现的目标是获得希望、理想的品质;

    儿童早期(1.5-3岁):童年时代最深的风景,个体的人,将在旅途中学会对自我身体的控制,逐渐获得健全的自我意识,他将主要面对自主与怀疑的挑战,培养的人重要品质是意志力;

    学前期(3-6岁):这一阶段是人形成主动性的重要时期,如果有人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幼儿将建立更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学龄期(6-12):开始踏上介绍教育的求学之路,为初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这个阶段人类内心最大的危机来自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勤奋大于自卑,人获得“能力”的进步;

    青春期(12-18岁):人类渐渐进入生命中最为绚烂的旅程,自我同一性的角色混乱带来“少年维特的烦恼”,而随着对“自我”的进一步发现,人类获得忠诚的品质;

    成年早期(18-40岁):随着生命的递进,走入人生的盛夏时节,在密集的社会关系,体验着各种亲密与孤独,如果自我认同牢固建立,这一段旅程将收获“爱”的关怀;

    成年中期(40-65岁):人生之秋,春华秋实,人生的风景呈现金黄色的成熟,这一阶段人们将克服生育与自我专注的考验,在承担责任中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65岁以上):旅途即将走向终点,人在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中,探索面对生命的另一面,勇敢面对死亡,调整大于绝望,人类将得到智慧品质。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与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不谋而合,从生到死,从起点到达终点是人之为人的的宿命,但是却有两种选择,一条是面对冲突和挑战消极放弃——这或许一条人来人往的道路,或者选择一条解决人生冲突的,不断提升自我的路,这一路有崇山峻岭,也有柳暗花明,有独自前行,也有爱的相伴,一路同行,直到人生的终点,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就是路途中的路标,它绵延人的一生,当我们走过这一段旅程,一路踏遍山山水水,经历不同阶段的不同风光,同时又能全然实现每一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克服这一阶段的人生困惑时,人生的意义也就水落石出。

    负起远行的背囊

    当我们看清这条道路,决定动身探寻人生的意义之时,请负起远行的背囊,请带上足够的武器与食量,陪伴我们一路向前。斯科特已经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为我们打点好行李,让我们打开行囊盘点一下:

    ——自律。斯科特认为,自律是内心获得强大力量,帮助心智成长的重要力量,它是行囊中的日常口粮。包括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其中推迟满足和承担责任是自律的核心。推迟满足就是要学会先苦后甜,通过内心纪律抵御住不成熟的诱惑,学会对自我意志的控制,并内化为一种习惯。缺乏自律的人往往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人生旅途荆棘丛生,忽视问题的存在或者等待问题自行消除,是消极无助的行为,我们必须依靠自律的武器,以强大的意志力打败人生路上的“饿狼”。

    ——爱。爱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这是行囊中的一块高营养又美味的巧克力。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要懂得爱的真谛,斯科特之处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首先,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不一致,就不是爱;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坠入情网失去理智,那是本性而非理智、深刻的爱;第三爱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同时也要避免对于他人爱的依赖;第四爱是付出和努力,追求回报的的爱并不纯粹;第五爱是一种意愿。

    ——成长与信仰(信念)。由于斯科特的宗教信仰背景,在心理学著作中探讨了宗教信仰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对于人心智成长的意义。作为非基督教徒,如何将信仰的力量转化为前进的指南,使信念成为背囊中的指南针?我认为可以将信仰解释为信念,也就是西方心理学三大流派中的行为认知流派所指出的“认知”系统,认知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这种看法如果成为一种信念,将释放出强大的力量。每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本质规律都有特定的看法和信念,我们以此为尺度,去衡量这个世界,这就是世界观。我们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应当带上信仰,以好奇的心去探索世界的真相,无论远行多么颠沛流离,始终坚持当初的目标,让信仰的作为人生心灵地图上的标识,带领我们走向终点。

    ——恩典。恩典在斯科特看来是人类意识之外的天赐良机,仿佛是旅途中的彩蛋,有点像中国人观念中的“风水命运”。他坚信人生之中存在上帝恩赐的恩典,只有全然相信恩典的存在,全然接受上帝的眷顾,例如天赋、启示、好运才会相伴一生,不至于错失良机。当然,这也是基督教徒的世界观,存在着神秘主义和宗教玄幻的色彩,可能很好解释了之前的理论,在这里要我要讲恩典修改成“感恩”。我们在人生之旅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贵人、各种好的机遇,当机会出现时我们应当感恩获得一切,感恩我们每天的成长;当机会没有出现时则安然接受现状。如同著名的日本心理治疗流派森田疗法的八字真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开放之心期待美好的未来,以平常之心接受当下旅程的坎坷,那么这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将处处都是好风光。

    好了,行囊已经备好,《少有人走的路》已经翻到最后,是启程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的探索:寻找“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ax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