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不免要落入“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因此,除了家人聚餐,还是闭门读书吧。
绍圣四年(1097),苏轼从惠州再度被贬儋州,任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在给宋哲宗的谢表中称“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身体大不如前,朝中政敌强势,对于能否生还并不报太大希望。
海南岛生活艰苦,在《与程秀才书》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但即使在如此境地,苏轼依然语淡有味、旷达超然。
绍圣五年(1098),苏轼写过一则短文《试笔自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翻译过来就是: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为此悲伤,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小海中,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浮在水上,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迷茫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见到同类,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
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大夫阶层。他们以儒家立身,兼采道家、法家之长,他们有学识、有德行、有操守、不营私、有抱负、有担当,成为封建王朝的中流砥柱。
历史上,如苏轼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一生浮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代人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才能继承他们的胸怀与格局,做无愧于时代的典范,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认真作答这个人生大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