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一直写到老的故事春秋★逆时针
金庸绕不开的两个人,一个文宗,一个良相

金庸绕不开的两个人,一个文宗,一个良相

作者: 楚宁宁宁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0:59 被阅读3次

    一代文宗,一世良相,元好问和耶律楚材,这两个同龄人一同出现在宏大的乱世家国破中,被金庸用不同的方式放进了相似的文字里。

    01

    南北朝北魏太和二十年,孝文帝拓跋宏下令举国上下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此事触动了鲜卑族群的根本,一度遭到顽固派的激烈抗拒,但孝文帝下定了决心,布施皇权,恩威并重,汉化终被接受。自此往后,鲜卑皇族再无拓跋,而以元姓更替。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事件。于是,在毫无知觉的时间流逝中,鲜卑人逐渐被高度汉化,和汉人一样崇礼尊儒,全然没有了游牧民族的半点痕迹。

    再过七百多年后,金宋对峙,西夏盘据西北一隅,蒙古在漠北大草原上迅速崛起。那时的华夏大地上,除了蒙古人还依旧依傍着游牧民族的天性,南征北伐,居无定所外,金之女真,夏之党项,再往前的辽之契丹,以及已与汉人无异的鲜卑人,均无一不已陆续被融合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02

    金章宗明昌元年,金王朝立国已经八十多年,完颜家族的北方帝国除了天子血统与汉人不同外,其他已基本无异。就是在这种种如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代文宗,被尊称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在今时的山西出生了。元好问从血统上来说,一脉相承于北魏开国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如果后来的孝文帝不改“拓跋”为“元”,元好问理论上还将承袭为“拓跋好问”。但对元好问来讲,他必定不再需要那份虚荣,拓跋这个曾经的皇族姓氏,也仅仅只是个消亡的姓氏而已,因为仅凭借着后来他在诗文词曲方面的成就,他就已经奠定了自己一代文宗的历史地位,也带来了更多远比所谓姓氏能带给他的多得多的历史认同。

    元好问年少成名,七岁写诗,十四岁通博经史、淹贯百家,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少时盛名并未让他仕途顺遂,直到金宣宗兴定五年,在经过五次赶考后,他才进士及第,这年,元好问三十二岁。

    金哀宗正大元年,经过贡举登第,元好问正式入仕,随后留在汴京做了国史院编修。但元好问的官宦生涯,却非常不幸的,和已近末路的金王朝一样,随即迅速进入到了乱世哀歌中。不过,也正是那样一段兵荒马乱的生活,成就了元好问最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丧乱诗歌”,并籍此承继杜甫风范。

    金哀宗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大军围岐阳,四月,城破。此时,元好问在南阳县令任上,闻讯,写下《岐阳》:

    其一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其三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直面家亡城破,元好问几乎绝望,他的悲怆,全都集中在了野蔓、战骨、残阳和空城这样的乱战画面中。但元好问又是极度冷峻和不甘的,他痛心地追问,面对秦关、齐楚、陆海和天山,这些曾经的疆土尽数沦陷时,为什么险峻陡峭的华山三十六峰,却只能似倚天长剑般空闲矗立。

    诗中的倚天长剑似乎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而在七百多年后,一代武侠大家金庸先生写成《倚天屠龙记》。不知是不是巧合,但金庸先生和元好问却有更深的渊源。

    金章宗泰和五年,十六岁的元好问第一次赴京赶考,途中遇到猎人追捕一对大雁,两只大雁一只被捕杀,另一只悲鸣不已,投地而死。少年元好问感动于此,从猎人手中买下了死雁,安葬并立碑,刻“雁丘”二字。同时,彼时尚未弱冠之年的他,随即写下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959年,金庸先生的长篇小说《神雕侠侣》在《明报》开始连载,小龙女和杨过的爱情故事,从那时起,在近六十年的时光里,从未间断地被无数人津津乐道。而小说中,小龙女的师姐李莫愁葬身火海,最后凄悲吟唱的歌词,便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神雕侠侣》的故事发生在金宋对峙的前期阶段,这与元好问所处的金末元初时期既有时间,还有空间上的间隔,但这并不妨碍金庸对那段历史的偏爱,也促成了金庸的很多小说发生在那样一段从宋始到元亡的分裂乱世之中。而元好问,无心插柳的以他瑰丽的文字,为金庸的小说提供了大量极富感染力和代入感的素材和主题。

    03

    金哀宗天兴二年,蒙古大军破汴京,金亡。时任翰林知制诰的元好问为了保留中原文化的火种,整理出五十四名儒士名单,推荐给了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求他予以保护或者任用。耶律楚材虽然并未回复元好问,但儒士名单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后来的确都得到了任用。至此,一代文宗元好问,和一代良相耶律楚材的第一次人生交集,也是唯一一次人生交集发生了。

    金章宗明昌元年,耶律楚材在今天的北京城,彼时的燕京出生了,十七天后,元好问降生在山西忻州。历史深究起来,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有意思,耶律楚材除了和元好问同年生辰外,还同样为皇族嫡脉,耶律楚材一脉相承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至楚材时,已第九世。

    金兴辽亡后,耶律家族虽已丢掉天下,但耶律楚材的祖父耶律德元却得以继续臣仕于金,并在荣禄大夫和节度使的位子上为官多年,其父耶律履甚至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从家世来看,耶律家族尽管君变臣,但仍旧是典型的官宦豪门,而元好问至高祖一代就已没落,四代都只是低阶官员,只能算作中产阶级。

    不同的身家,使得元好问注定仅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问上闻名于世,而耶律楚材,高门大户,加之德行高尚,遂成良相。

    成吉思汗十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大汗辅臣。窝阔台汗三年,任中书令,实施“以儒治国”。耶律楚材辅政期间,力劝蒙古大军放弃屠城,保护良田,确保征伐有度,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工匠和农业财富;同时,中原儒士免遭屠戮,为耶律楚材以后的“以儒治国”准备了足够多的人才储备。耶律楚材的一系列努力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中原文化的持续绵延,也为后来忽必烈以中原建制开创元帝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几百年后,我们再仔细想想,当中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时,能拼尽全力保护它的,竟然是一个契丹人,历史总是带给人很多出人意料,就像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把乔峰一夜之间从丐帮帮主变成契丹遗族一样。

    之于金庸,耶律楚材与元好问最大的不同在于,耶律楚材直接成为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出场角色,他在小说中的儿子耶律齐甚至娶了郭靖的女儿,继任了丐帮帮主。不难看出,金庸的世界观里,家国情仇,江湖恩怨,早已跨越族群的界限。而这一点,在《天龙八部》里则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乔峰即使是契丹遗族,也绝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大侠。

    再仔细比较,我们还能看出,金庸是偏爱耶律楚材的。历史上,真实的耶律楚材虽然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殚精竭虑,以儒治国,但终因窝阔台离世后被排挤,悲愤而死。金庸在数百年后感同身受,给他在小说中增加一个儿子,并借耶律齐的故事,让他走进普通人的历史观中,名流千古,而非只是记载于史家研究中。

    04

    元好问满腹才情,却势单力微,他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成为了李莫愁的绝唱;耶律楚材大开大合,凭一己之力,解一世之困,他在《神雕侠侣》中配角出场,却在天龙八部里印照了乔峰。

    一代文宗,一世良相,元好问和耶律楚材,这两个同龄人一同出现在宏大的乱世家国破中,被金庸用不同的方式放进了相似的文字里。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一十八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庸绕不开的两个人,一个文宗,一个良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e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