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写作课带给我的认知升级

作者: 4aab4534c83d | 来源:发表于2017-03-20 00:30 被阅读376次

    互联网的发达,让现今的我们无论想学习什么内容或者技能都可以通过网络做到,并且可能连线的是领域内的一流专家。这不,在这个春意渐渐渗透的三月,我报名了Spenser的写作课。打动我报名的是他所宣传的关于公众号运营的“秘籍传授”。这让开自己公众号不到一个月的新人小白心动了。

    关于从这门写作课所收获的干货和方法论,我也许会另写一篇文来总结,首先为自己加深记忆,其次说不定有意写作的你也有收获呢?

    在这一篇里,我来谈谈自己通过这门课所带来的认知升级。这种升级,伴随着一开始的反感、抵触和视而不见,到后来的反思进而认同内化。

    1. 自嗨 vs 关注用户体验

    一直以来,我的写作更多的是随性而为。题材嘛,用潇洒姐的话说是,现实主义写作者,也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悟。

    在开自己的公众号之前,只写过与个人旅行相关的主题。一旦由于生活的限制停止旅行,便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觉得每日的平凡生活不值得记录吗?大概如此吧。似乎只有通过外界环境变换的刺激才能让这颗心鲜活的跳动,激发创作的热情。

    对比那时候的自己,看得见的变化是自己更注重每日平凡生活中的积累和成长修行,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看见其意义所在,再也不需要通过旅行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每天都是清醒的活着。

    开了公众号后,我将自己可以写作的话题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发现居然有挺多,而且时不时总有新鲜的想法跳出来。按照我现在每周一篇的速度,应该是写不完的。

    在自己的书写背后,真诚是永远的支撑和出发点,并且深深以为写作是靠长期的积累,无捷径可走。写作课的第二课,GQ主笔何韬谈“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其中强调“好故事将主人公设置在苦难麻烦之中”。例子有,微信上疯传的罗尔的故事,凤姐的故事,后宫甄嬛传。第三课,spenser讲“如何打造爆款文”。自己心下狐疑:这都什么鬼啊?罗尔,凤姐,这都不是我的目标,好吗?难道写公众号的目的,是通过打造爆款文来让自己成为网红吗?为了吸引眼球,什么招数都能用上吗?

    那一周和接下来的一周工作处于紧锣密鼓的阶段:文章投稿,准备会议的presentation,去外地开会。连续的两个熬夜也让原本就疼痛的身体某处更加疼痛难以行走。再加上原本就已经产生的抵触情绪,我把这门课彻底扔到了九霄云外!

    开会回来后,在一周的to-do-list上,我还是列出了要听完spenser的写作课,毕竟这是自己付出真金白银的课程嘛,且听听他怎么说。

    听着听着,自己就不自觉地开始在纸上作起了整页整页的笔记,如饥似渴地听完了后两节课,还想着把前面的课程再听一遍。倒不是说第四课和第五课相较前面的课程质量更高。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态,在放下工作的繁忙之后,更多了些开放和学习的态度,先是去倾听,而不是产生抵触后带着偏见去挑刺。

    我所抱持的真诚写作没有错,这也是spenser所倡导的“真诚是唯一的套路,勤奋是最好的春药”。瞧,人家即使说同一个观点,说出来的话跟你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这样的人,难道从他身上还没有可学的吗?只是在真诚和勤奋的基础上,他通过自己长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些“术”和方法论,而他传授的正是这些。你又如何教别人真诚呢?

    自己印象最深的是spenser反复强调的公众号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每一篇公众号文章,就是一件产品。如何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如何做好市场推广?产品面对的是用户,如何增强用户体验?帮助用户轻松阅读并读有所获?如何与用户互动?毕竟公众号写作还是有些不同于传统写作的地方。这些商业运营的理念不正是一直在象牙塔中的自己所欠缺的吗?

    Spenser一直在说的是,避免在写作中陷入“自嗨”状态。这不正是目前的我吗?写着写着就开始自嗨,却忽略了用户体验,还美其名曰“写出我心”。自己一开始的反感,其实是由于自己的无知,是由于自己不具备他人看公众号写作问题的商业视角和市场视角,是停在原地不愿进步还感觉相当舒服的自嗨。

    自己崇拜的查理.芒格也曾经说过“留意相反证据”;达尔文也常常去倾听那些抨击他最爱的理论的相反观点。当有不一致的意见出现时,我们通常的反应是被激怒或者直接忽视。这个时候,不妨先按住自己去倾听,因为那可能正是自己的认知盲区,是一次认知升级的机会。

    2. 顺其自然 vs 借势而为

    开这个公众号是为了把写作当成兴趣爱好来培养。虽然暗地里自个儿想着要保持每周一更的频率,但也没有把这当成必须遵守的规则,不给自己加压,秉承“顺其自然”的态度。

    这本身也没有错。

    可以说spenser的课,让我看到另一种写作者的活法和态度。第三课爆款文中讲到的爆发点之一——突发热点事件的两个例子印象深刻。其一,他的好友在得知王宝强离婚事件后,深夜打开电脑,写到夜里三点困得不行,写出一篇评论文章。当然,第二天,他这位朋友涨粉三万。其二,公众号——LinkedIn中国在女排夺冠后一分钟之内便发表庆祝文,深度分析女排精神。不解?因为早在比赛前,领英中国早就准备了两篇文章,一篇女排输了,一篇女排赢了。在这些热点事件背后,讲究的是时效性。

    当时听到这里,我私下的内心对话大概是这样的:这些热点事件貌似和我没有半毛钱关系吧,我又不会去写这些,我一般也不会第一手拿到这些热点事件的消息吧。

    真的没有关系吗?殊不知自己参加的这个写作课本身就是互联网上的一次大事件。只是自己缺乏捕捉它的眼光和那种敏感度,机会就在眼前而看不到机会。

    从运营者的角度,他们除了讲课外,他们还安排了众多与学员互动的活动。比如,每次课后的作业,交作业,点评,优秀文章他们负责推送宣传,挑选学员进入IP孵化营等等。后续也可以看到有些学员通过此次活动拿到公众号原创以及进入孵化营的案例。

    是的,我这个默默走路的人就这样看到机会与我擦肩而过。因为,我根本没有真正明白spenser在课程中所讲的“借势而为”。目前的我们无法成为造势者,但是可以成为“借势者”。借助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也就是诸葛亮“借助东风”的智慧。而这些都是具有时效性的,过了今晚的东风,至少还要再等几天吧。时效性,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素养。自己的顺其自然在特殊时期可以转变为顺势而为。

    当然,写作是沉淀自我,让思想升华的过程,不应该以追逐一些功利的目标为目的。但如果这个过程能让自己经济升级,同时联结更多同频的人,你会拒绝吗?那个清高的我可能会说,我的目标又不是涨粉,吸引眼球。殊不知一个还没有什么粉丝的人说这话多少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入世”后再谈“出世”,比一开始就端着“出世”的架子是否更动人呢?想起刘墉那本书名“我不是教你诈”,是的,他不是教你诈。再以不要以“真诚善良”为幌子,而挡住自己去看清这个世界真相的眼睛。

    3. 旁观者 vs 参与者

    我在一群人中习惯沉默相对,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当一个旁观者。即使参与这样的课程也是,在写作群里没有发言。这样自己就成为被忽视的那个,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别人,没有发生任何联结。貌似是一个很安全的小角落,但是却隔绝了进步的可能。

    但愿以后可以当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因为分享是思维碰撞,是互相深入了解,是更多的可能性。这一点认知是我早就领悟到的。但是,要真正转变还要靠自己以后无数次的实践而将其内化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现在的这篇总结送给自己,观念认知的转变会给自己带来行动上的转变;也送给将要参加此类活动的你。当听到不同的观点而内心抵触时,按住自己去倾听,去质疑自己,留意相反的证据;在顺其自然的同时,也要顺势而为,借势发力;以一个真正参与者的姿态去分享,因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行动之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门写作课带给我的认知升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kv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