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0年,我进入大学学习,发现一门功课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学不懂;但到了考前,往往1~2个晚上,就能把一个学期没学会的内容啃下来。起初我没有细想,只是觉得一开始没学会是因为拖延;到了考前,实在拖无可拖,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2012年,我成为了出国考试培训老师,主要受众是高中生出国群体。这些高中生不但要备战标化考试(TOEFL,SAT),还要学一些大学课程,如微积分、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等,以便向美国大学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
我发现有些课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就能学下来——读过大学的朋友都有过考前短期内预习一门课并参加考试的经历吧?但同样的课程,很多中学生学了一个学期还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是智商问题么?肯定不是。我高考的时候由于志愿填报失误,导致去了一所二本院校。学校里有少量学霸,但大多数同学肯定不会比我这些来自深圳各大重点高中的学生们更聪明。所以,大学生和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学习方法。
2
回想一下咱们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体制:学习范围有明确边界——教育部的考试大纲;单个科目可供使用的时间非常充裕。初高中各三年,大部分学校基本用两年时间学完三年课程,然后用一整年的时间细嚼慢咽。
在这样的体制下,许多好学生会养成一种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因为中考高考1分也能决定生死,老师讲了的就是要考的,要考的就不能掉以轻心。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作“拼图式学习法”:先确定范围,然后在该范围之内用细节拼起一个知识体系。
而大学课程却大为不同。任何一门课,其中任何一章,都是无数教授博士智慧的结晶,你可以找到浩如烟海的参考书籍和论文。如果沿用中学时的学习习惯,揪住其中某几个不懂的知识点死磕,恐怕就会迷失在细节里。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学习效率很高:因为我们不会去纠结这些细节了——非重点不看,看不懂的就强记。这种在大学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登山式学习法”:确定目标--山顶,忽略细节--不去纠结沿途的石头或树木,一路向上。
3
想象一下你买了台烤箱,你会如何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你会不会拿起说明书,一页一页精读?先学习各个配件名称(烤盘,烤叉,模具),再背下可选时间、烘烤模式,然后逐条牢记警告或注意事项,直到说明书中所有内容都烂熟于心之后才开始使用?——拼图式学习法。
我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常见的做法是:想好要做什么菜,在网上搜索菜谱,然后就直接动手了——登山式学习法。多做了几次以后,这个烤箱算是基本会用了,不明白的细节上网搜搜也能查漏补缺。
其实,大部分家用电器、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我们都是这样学会使用的,正常人几天时间就能上手了。如果采取精读说明书的方式,不说学不会,但时间恐怕要耗上好几倍——那时你可能连烘烤的热情都散去了。
4
为什么登山式学习法更有效?它和拼图式学习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本质区别有两点:
一是对细节的取舍。用拼图式学习法,很容易被细节所困扰,看不到全局。其实,很多细节事后回顾,要么不重要,要么自然而然就搞懂了。婴儿最开始学说“爸爸”“妈妈”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但三岁以上的娃,基本都知道爸爸妈妈的定义了吧。有谁给他们解释过么?
二是阶段性成果。人性是好逸恶劳的:让我们劳动可以,一定要看到好处;如果目标比较宏大,现在的努力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短期也要时不时让我们尝到些甜头。
所以我们常听人说“我要坚持学习”,却没听谁说过“我要坚持打麻将”。好游戏会在你每每觉得厌烦的时候,给你一个阶段性奖励,这个奖励让你的大脑产生兴奋感,刺激你继续玩下去。麻将为何让人上瘾?因为你可以时不时拿到一把好牌嘛。用登山式学习法,由于忽略细节、一往直前,更容易有阶段性成果,从而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5
最后,我以学英文为例,展示登山式学习法的具体应用。
许多人会说,等我语法学扎实了、单词书背完了,再来看英文原版书、再去不带字幕看美剧。
错!这就是典型的“拼图式学习”思维,和看完说明书再使用烤箱是一样的!你无数次半途而废,不是因为你没毅力(普通人谁有呢?睿老师也没有啊!),而是因为你采用拼图式学习法,本身就是给自己找罪受。
如果你学英语的目标是阅读原版书,那就找一本感兴趣的,立刻开始读起来。每读完一章,你会发现:
之前怎么都背不下来的单词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好记多了(甚至更多时候,我们由于关注一整句话或段落的意思,反而不会去纠结单个单词的大意了)
之前中学老师讲了n遍还是区别不了的易混淆语法点,人家老外用起来比你还随便。
你会从书中学到只背单词书根本不可能学到的知识,会被作者高超的讲叙事技巧所吸引。
所有这些都是阶段性成果,都能给大脑带来良性刺激、让你不由自主地读下去,哪里还需要“坚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