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哲思读书
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作者: 无用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2-11 15:22 被阅读124次
    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西方文史哲的书读的很多,但一直不太愿意看关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可能是性格对政治天然排斥吧。不过我也知道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哲学,都绕不开政治的话题。《从黎明到衰落》是雅克·巴尔赞毕生对公元1500年以来整个西方文 hua 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描述了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体制、宗教、社会思潮、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包罗万象,涵盖面很广。作者将自己在漫长的一生中所作的思考融入其中,使书的内容丰厚并具独特的魅力。

    西方文明启蒙于艺术和宗教,又在法律和金融的不断健全之中发展壮大,最后在冒险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催化下走向辉煌。了解了这些背景,就很容易理解西方文化中的浪漫和冒险精神、个人主义以及对规则的遵守,还有那种直接的说话和办事风格。再来看东方文化,基本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人情世故而说话做事都很含蓄。

    一: 路权规则是西方文化的缩影

    前不久我一个中国来的朋友在墨尔本出了车祸,车轮子都被撞飞了,汽车完全报废,好在人没有大碍。他和我说了一下事故经过,大意是在一个右转弯的路口,有几辆车在排队右转,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一百米以外才有一辆车,于是他就把车开出去排队,但是车身占据了那辆一百米以外车子的前进路线。按照中国的开车习惯,一百米以外的那辆车子肯定会看见他,然后减速或者变道就可以了。但是,西方的开车习惯是路权规则,只要是自己的车道,基本都不太会关注是否有什么不妥,就算是过人行道,只要是自己的路权也是全速通过,按照这个规则,中国那些过马路的亲们和那些小路口穿出来的三轮车等等,估计都够死几百回了。果然,那辆一百米以外的车一点没减速的撞了上来,我估计他直到现在也没想通那辆车为什么会这样。结果也很简单,警察来了,他全责,赔钱修车,为此郁闷了好几天。

    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西方人的责权概念非常清晰,对于自身的权利很看重,当然也尊重别人的自身权利,这点让西方人看上去非常礼貌。同时这一点也会让他们较真和自私,尤其对于自己应得的利益,是寸步不让的。西方人也会对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负责,比如维护公共卫生和社会正义,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有一天可能也会成为环境和社会不公的受害 者,所以为别人也就是为自己。理解了这点,也就很理解西方文化崇尚的个人主义。对他们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需要和其他人一样,这是他们最基本的人权。学校教育也是如此,西方的教育从来不把每一个个体培养的都一样,而是注重每个人的特点。在西方人的观念里面,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也是自己最基本的权利。而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天性浪漫而有冒险精神,所以在我们看来很另类的生活方式在西方随处可见,而且也没有人觉得他们另类,大家习惯于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西方社会最优秀的人不会选择去从政,在他们的观念里那只是一份工作,而且是和医生律师相比不那么自由和有意思的工作。

    而对于西方直接的说话做事方式,原因也很简单。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只是我们的思想被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了罢了。我们从小大人就告诉我们对长辈应该怎么说话、哪些事情是不能直接问的、哪些语气是表达什么态度、一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等等,所以我们说话做事自然含蓄。同时,儒家文化看中面子,于是不好意思拒绝或者要求也成了我们言行的一部分。西方没有类似儒家文化的熏陶,反之是法律和规则的建立。于是,西方人做事讲规则,比如男女朋友在一起,吃饭也基本都是AA制,分手的时候算不清楚还要打官司。很多和西方人做生意或者和西方人结婚的朋友会经常抱怨西方人不讲人情,见利忘义,翻脸不认人,那真是没办法,文化基因就是如此。东方文化最难理解的,也许是西方的性观念,上床都上了几年还不是男女朋友,西方人觉得性是很平等和当然的事情,如果去卢浮宫看一下西方艺术史的各种油画,也许就理解了。

    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二: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西方文化说到底,按照我个人理解,是基于规则和法律的,对各种自身权利的保护和实现的不装逼文化; 而东方文化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对个体的言行有各种规范的装逼文化。如果我们能理解儒家文化对我们思想的改造,就会理解西方文化的规则感和法律观念,基因不同而已,两种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但是我觉得有融合的地方。西方文化更像火,看重利益和规则,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简单直接; 东方文化更像水,讲究情义,强调集体观念,含蓄包容。如果按照五行的理念,水火能相济,那么必然会有更加融合快乐的社会氛围。

    首先,规则和情义并不矛盾,还是能找到平衡点的。比如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东方文化更看重孝道,西方文化中老人一般独立生活。我认为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在西方随处可见开着房车满世界旅行的老年人,这点值得东方老年人学习。但是,和子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老年人所期待的,所以子女多陪老人居住或者旅行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好友和伙伴之间,规则是必须的,但是没有情义的规则又过于冷冰冰,少了很多关于情怀的东西。恋人之间就更不必说了,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岂是规则可以引导的。其次,个人和集体更是需要平衡,过分自我和过分不自我都不是好事。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找到自己的特点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至关重要。我们不必活在别人的看法和方式里面,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是,我们又都在一个集体之中,又不是在深山隐居的圣人,所以个人利益和集体属性的磨合,可能也是每个人的必修之课。第三,关于直接或者含蓄的言行方式,整体我认可西方的简单直接,人生苦短,何必装逼。但是儒家的道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延续至今,儒家思想居功至伟。

    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三: 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类思考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东西方生活方式的差异。在澳洲生活的这六年,整体生活比较悠闲,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的空间。我一直在想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肯定应该是时间,毕竟每个人也就那么百八十年。但是,如果有什么比时间更重要,我想就是在某个时间下的心境。孩童时代,一次春游或者一次聚餐时候的心境,是我们成年以后多少次的出国旅行、多么丰盛的饕餮之宴也无法比拟的。学生时代毫无杂念的恋爱时的心境,是功成名就以后多少次的占有也换不回的。想一想我们那些曾经美好的心境,某一次躺在草地上看着美丽的星空、某一次毫无保留的付出、某一次旅行、某一次做志愿者的经历、某一次把酒言欢、某一次痛哭流涕。在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境,而当心境美好的感觉来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因为可能错过了就再不会有。上帝在这方面是公平的,能力强的人必然会赚取更多的财富或者社会资源,但是也必然操劳,可能会错过很多美好的心境。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真乃世间大道啊。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境,如果有一天世界的资源足够丰富,每个人都不必为财富和衣食住行忙碌,那么我认为人的一生也许该这么度过:

    0到12岁: 童年就是各种玩

    12到18岁: 广泛学习和拓展、恋爱、玩

    18到30岁: 恋爱、环球旅行、游学、做志愿者

    30到50岁: 有孩子(无论结婚与否)、陪孩子一起成长、陪父母旅行、博览群书、专注自己的爱好

    50到80岁: 开始自己的事业、专注社会责任(阅历足够了)

    80岁以后:写回忆录、做公益、研习宗教(佛、道)、教导世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兖阿:自我,当代社会的奢侈品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二十-从路权规则看东西方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ko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