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和吴范在东吴时期都是远近闻名的读书人,皆因学富五车、善于谋略得到吴国孙权的赏识。二人曾在东吴试图设谋袭取关羽时分别辅佐孙权与吕蒙,为后来的智取荆州、生擒关羽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历史舞台纵观这两位奇能异士是很难去评判孰高孰低的,但这二人的后期的发展却是大相径庭虞翻被发配边远地区,吴范最后位高太史令官,安度晚年。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二人完全不同的结局?今日我们便来一起探讨。
虞翻字仲翔,擅长矛、精通《易学》且兼通医术,曾被孙权夸赞“可与东方朔为比矣”;吴范字文则,会稽郡虞县人。吴范则自身擅长天文历法,《三国志· 吴范传》有“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的记载。前者文武双全,后者精通占卜,二人皆是孙权在远征立国之路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仅如此,虞翻和吴范二人在少年时期都以名声在外,针芥相投说的便是虞翻的故事,在他12岁时,有客人来拜访他的哥哥,却没有和虞翻有任何言语交流跟没有打招呼,虞翻追上去说:“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从此名声大噪。而吴范在被孙权赏识前就因其通晓天文历法,早早文明会稽郡了。
总从被孙权招入麾下,二人作为贤臣的业务能力也是可圈可点。虞翻自告别王朗,被孙策赏识。在孙策根基刚稳时便劝谏主君“身为人君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以白龙化成鱼形会被豫且困住,白蛇放飞自我,就被刘季杀害,您要注意呀。”成语白龙鱼服便是由此而来。虞翻不仅多次大胆进谏,也曾因保护主军而留下美名。孙策在一次讨伐山越时,为了乘胜追击逃散的敌军孤身骑马追敌,在山中巧遇虞翻。在得知孙策派遣身边随从追杀敌将执意与其同行,并且用长矛护主,徒步将孙策送至安全之地。吴范作为“军师”曾多次为孙策准确预测,为君主保驾护航。初期在讨伐黄祖曾谏言让孙权来年再战,果然在第二年孙权出兵时,军队一到战场便以气势压住黄祖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大败黄祖,且吴范准确预知成功活捉黄祖。到后来孙权与魏国交好,吴范说:“以天象风候来说,魏国并非诚心外交,实则另有所图。二事情的结局可想而知,他的占卜再一次准确应验。
而在为臣为官之道上,伴君如伴虎,二人也面临被帝王“厌弃”的困境,但正是二人对这一处境的不同做法,将二人送上不同的道路。孙权有着大多数一国之君的通病:渴望贤臣、追求奇能异术同时也很好面子。虞翻是一名智将,多次犯颜谏争,有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个人气节,但他却没有注意君主真正所求、所需。在魏将于禁被孙权开释到后来孙策欲将于禁遣回魏国,虞翻三番两次针对于禁,甚至想出于震慑目的将其斩首以儆效尤。这几番作为让孙策心中大为不悦。到后来孙权做了吴王,在庆功宴上,虞翻甚至不顾君主颜面,在孙策欲劝酒时失了君臣礼数、装醉撒泼,让孙策三番两次下不来台,这些举动曾引得孙权一度想拔剑而杀之。最后,在多次触怒龙颜后被下贬。与此同时吴范的为臣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多次准确预言之后,吴范“东吴第一神棍”的名头做实,也因的孙策对他的神机妙算颇为好奇,甚至有几分忌惮。孙策几次试探吴范,并向其讨教推演之术,但吴范几次都没点透,以“打太极”的方式对付过去。因此在《三国志·吴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范秘惜其术,不以至要语权。权由是恨之”。对于孙策的“小算盘”吴范可以说是一清二楚。正因为如此,吴范几次糊弄,为的就是在尽心效忠的同时给自己系上了“安全带”。保留“技术专利”保护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也避免与君主产生直接冲突。
而最后的结局如众人所知晓的那样:虞翻虽一时名声显赫,但晚年下放边远地区,无疾而终;吴范几次神机妙算再加上他深知为臣子之“规矩”,在后期虽未封侯,但也任太史令官一职,活得悠然自得。纵向比较这二人的生平倒映出的却是着千百年来,甚至是如今大大小小职场中的情景。能人能士不少,但是“会做事,会来事”的人鲜有。在当下,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像故事里那般对部长,主任或是其他上级言听计从、小心翼翼,但是如何在发光发热的同时学会自处,为自己谋前程,这些小技巧我们还需要向吴范好好学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