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447天 2022—6—1
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特别是直系的亲属遭遇巨大不幸的人,首先需要的是亲友的陪伴,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可以把陪伴的一些方法告诉他的亲人。比如说每天去看看他,给他打个招呼,简单的动作可以让人重视情感的能量。
同时,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要学会倾听:用耳听,用脑听,用心听。自己不要说那么多,让对方多说,要注意伦理和边界。保护遇难者和家属,尊重他们处理哀伤的方式。
心理援助者的团体督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督导调整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情绪。
救助者也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比如默默流泪,晚上会做噩梦、失眠,不想吃饭,内疚和自责等情绪,也会自我否定,出现一些替代性创伤。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心理应激反应呢?可以让他们聊一聊,在这段工作期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哪些工作对救助的对象来说是有帮助的,救助的对象在他的帮助下有了哪些变化,让他们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比如很多会出现闪回的痛苦记忆画面,他感觉无助自罪,失眠做噩梦。
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的心理疏导:自助、互助、专业支持。
心理创伤的三个阶段:冲击期(事件发生至一个月)、绝望期(事发后一个月至三个月)、恢复期(事发后三个月以上)。即紧急救援期、安置期、重建期。
人为灾难事件有较长的愤怒期,分为酝酿期、爆发期、觉知期。
心理援助者可以通过细微的举动与受助者产生连接,先建立关系再实施救助。
心理危机干预的重建工作: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心理援助力量的不断壮大是一场爱的接力。
创伤后成长:不是遗忘痛苦,而是更懂得如何面对挑战。比如更珍惜家人,更珍爱生命。
与其说是一个突发事件,或者是一个灾难影响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对这个突发事件的认知和理解,或者我们所秉持的信念,塑造了我们在这个事件之后的我们的模样。我们的今天或者是我们的未来,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是由我们想要拥有的未来决定了我们现在可以去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