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命有奇迹他人的文字我赞同杂七杂八
拒播它的13家电视台,你们后悔吗

拒播它的13家电视台,你们后悔吗

作者: Sir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7-10-16 13:50 被阅读28066次

    前两天,Sir看到一则新闻。

    不是什么特大的事,却很暖。

    小伙子想轻生,拎着两瓶白酒,边喝边往江边走。

    第二天,他却发现自己躺在公园凉亭,身边有一张字条和200元钱。

    原来是陌生人救了他,还留下鼓励的话。

    字条里最感人的一句是:

    有钱把事做好,没钱把人做好。

    没得说,真在理。

    世界再嘈杂,也时不时会有一份安静,感动着我们。

    今天,Sir想说一部片,同样——

    《寻找手艺》

    一部“三无”纪录片。

    无背景,无资金,无技术。

    更没有BBC、央视这样的大牌子,豆瓣评分却从一开始的7分多,飙到现在8.4

    当然,最早它根本屁都不是。

    当初它刚刚拍出来,导演就拿着作品四处推销,结果......

    被十三家电视台拒播。

    它真是一个大家都瞧不上的“屁”吗?

    不,最后它竟然在年轻人玩的b站,大火特火。

    没有任何宣传,上传的人是导演自己,一周播放量破7万,远超一般纪录片。

    无数观众,成为传播它的自来水。

    拍的什么?为什么感动了这么多人?

    它用镜头记录的,可能是你听都没听说过的——

    中国无数即将失传的精湛手艺,和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

    在长达126天的行程里,制作团队走遍23个省市,88个地区,找到并结识了199位手艺人,记录了144项传统手工艺。

    太珍贵。

    弹幕上所有人都在说——

    “没见过这样的纪录片”。

    真的,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没见过”

    没见过如此窘迫的幕后。

    无数穿帮镜头,不止一次出现了旁边录音的光头和碍眼的设备。

    没见过这么“拍风”的摄影师。

    他们组的摄影师,是司机干的……就这位司机,竟然深藏一颗文艺心。

    团队进入新疆,他马上弹出一个想法,在车前安装微型摄像机,导演问他为什么。

    他望着远方,淡淡地说:

    “我要拍下新疆的风。”

    于是,下一幕——

    想象中充满诗意的风,是这样的.......


    画风突变,弹幕集体笑哭,“厉害了我的风”。

    没见过这么任性的旁白。

    你看看,哪个幕后团队会这么写对白——

    终于把这个叮叮当当响的地方找到了

    听惯了字正腔圆的央视风,这片子里接地气的“人话”,显得出奇地可爱。

    甚至情到浓时,旁白君还会......一言不合就念诗。

    诗是导演写给女儿的,配上老司机拍的画面,竟还有那么点情调。

    我在72道弯,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青稞黄了又绿

    听,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等你出嫁的时候,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其实这些看似随性的画面,都被精心编排过。

    以及,没见过这么……SB的团队。

    在拍摄羊皮筏子的手艺人时,因为穷,没办法体验羊皮筏子漂黄河的感觉。

    剧组很郁闷……可不能漂流,咱能漂移啊!

    转头在大戈壁飙车,扬起尘埃。

    不知为何,Sir看着这三个大叔在车里傻笑,心里默念,有时做个傻逼真好......


    你发现了?

    任性,就是这个团队的德性。

    导演本以为,3个月就能完成后期制作。

    结果……

    整整耗掉26个月,光改稿子就近50遍,后期配音10多遍。

    如果不信,你可以去豆瓣翻导演的亲笔手记,每一天的工作,他都一字一句记下来。

    轴。

    这种轴,可能团队一开始也没有。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路,他们被镜头下的人与物影响,慢慢变得轴起来。

    而这,都是跟着片中那些没见过的手艺人,现学的——

    铜佛像

    顾名思义,用铜片做的佛像。

    最大的,有五米高,成品金光闪闪,神气逼人。

    而整尊佛像,几乎没用机器,基本都是手工完成

    首先,铜片本身就要经过大量工序——倒模、剪裁、高温软化。

    铜片有了大致形状后,工匠用小锤敲出细微处的形状、花纹。

    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有背后的佛教意义,所以绝不能马虎。


    还不是最难的——

    下面这尊佛像,是用一整张铜片敲打而成,完全没焊接。

    被供奉的佛像,每个环节都注入了工匠的信仰。

    绣花毡

    眼花缭乱的图案,新疆人布置房间的传统物料。

    可不止是绣这么简单。

    从羊毛到毯子,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

    把羊毛编成线,煮染料,调色......

    各种不明所以的小工具,每一条线的编法都有讲究。

    一条线,要用三根羊毛,从不同方向编织,这样的线绣出来才好看。



    一张花毡,最熟练的师傅,也要耗费4个月。

    英吉沙小刀

    去过新疆旅游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它——

    中国最精美的手工刀具之一。

    精细的花纹,锋利的刀尖。

    在经过手艺人制作的工序前,它们只是普通的铁片、铜片,甚至是矿泉水的塑料瓶。

    整整两天,两个大壮小伙,通过数不清的繁复工序,反复打磨、敲打、组装、镶嵌......

    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



    就拿一粒贝壳来说——

    要先把贝壳切割成小小的菱形,再焊进刀柄。

    之后还要打磨、抛光,每把刀要重复这些步骤四五次。

    这只是整把刀的刀柄上,一粒近看才能发现的花纹。


    片中有太多让人惊叹的技艺,无法一一叙述。

    但在惊叹的同时,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手艺人背后的唏嘘。

    在寻访每一个手艺之前,旁白总会提到很相似的一些词语——

    全喀什,只有一家人在手工制作陶器。

    这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手工造纸。

    80岁的坎温老人,每天都坐在墙角做伞,他是村里最后一位师傅。

    还有一位做民族乐器的新疆老人,团队废半天劲才从小村庄里找到。

    幸好,老人还保留着做乐器的技艺,能被镜头记录下来。

    可惜,因为这种乐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学会制作。

    当导演问老人的儿子会不会吹时,小伙笑着摇摇头。于是,剧组拍摄老人吹奏乐器,而儿子只能在一旁呆呆地看着,一脸茫然。

    虽说摄影师是司机,却拍出了两组让Sir诧异的镜头——

    退休的造纸人,在废弃的作坊门前伫立,面前是呼啸而过的推土机;

    村里唯一的陶瓷工匠,熬了两天制作完一批陶瓷,蹲在房顶休息,简陋作坊的不远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样格格不入的画面,背后是传统手艺面临的尴尬境况。

    光速发展的科技,没有什么技艺取代不了。

    那你就要问了,既然没有钱,没人知道,没有前途......

    为什么,他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干着?

    片中选了三个年轻的手艺小哥,他们这么回答——

    手刻经文的小哥,粗眉大眼,皮肤光滑,帅。


    但人家13岁就在寺庙里篆刻经文,每天拿着小刀跟木板,一刻就是8年。

    导演问他:“是不是刻得越多,工资就越高?”

    小哥连忙摇头,用不太利索的普通话解释:

    不是不是,刻的时候好好刻

    慢慢刻,对这个板子好一点嘛

    这个不好好刻的话,我们死了的时候,因为这个,害怕得很

    哦,是信仰。

    21岁的小伙,眼神、话语里,只有清澈的信仰与敬畏。

    另一位小哥,就是前面做英吉沙小刀的。

    在做刀的两天里,他全程严肃专注,不苟言笑。

    唯一的笑,是在铁屑进了眼睛时——

    在众人帮助下他弄好了眼睛,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但马上又转头归位,“赶紧劳动”


    嗯,是修行

    最后一位,是做铜佛像的大师,土旦。

    名字土,但他掌握着锻造佛像的最高技术。

    他手下的佛像作坊,每一件佛像,光成本价都在六位数以上。

    高富帅?

    错。

    他做的佛像,大多数都是捐给寺庙,不收钱。

    土旦也是笑着说——

    每年都这样捐

    有时候捐金子,有时候捐佛像,有时候是人力上......工资不拿

    钱多的话,就这样捐,全部都捐

    没钱的话,也没办法

    还有,是兴趣。

    退休后自愿免费当学徒的大叔,只因为对传统的音乐着迷。

    一看到摄影机就招呼团队到自家楼顶拍摄的新疆大叔,只为让更多内地朋友看到喀什风貌。


    在拍摄中,这一拨拨的手艺人,时刻感染着这支拍摄小队。

    拍到最后,连导演都惭愧起来,觉得在这些平凡的“圣人”面前,自己的梦想简直不堪一击。

    对了,说起导演的梦想,有必要插几句——

    拍这片时,他也没钱。

    导演张景原来进过央视的《发现之旅》,在北京有两套房,两个孩子,年收入三四十万。

    但他始终想“拍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于是为了梦想,房卖了

    不知那是北京哪里的房子……总之只凑到100万,最后拍出5集,共3小时的原创纪录片。

    拍这片时,他还没人。

    钱有了,找谁拍?

    导演找不到多大的牛人,只能找自己的两个朋友。

    还都是外行!

    录音/灯光/外联:喻攀,原本职业是酒店经理。

    他的录音技术,是出发前一个星期学的……

    摄影/司机:何思庚,陕南一个三线军工企业里长大的普通孩子,在一家电脑公司做北漂。

    左到右:导演张景、录音喻攀、摄像何思庚

    出发时他只担任司机,但原本的摄影师在出发不久后就生病离开了。

    于是零经验的他,硬着头皮顶上......

    你可能已经感动了,可导演在片中,这么坦白了自己的动机:

    本以为卖掉房子拍片,是很了不起的行为。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次投机而已,追求的还是回报。

    嗯,咱不介意。

    虽然冲着名利去的,但拍完后,不也获得了内心的安静吗?

    虽然带着两个门外汉,买了一堆二手设备,开着老破车拍摄……不也拍出了前半生最满意的一件手艺活吗?

    在城市里呆着,总觉得世界很着急,憋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

    但拍着拍着,不也被平凡的事情、质朴的劳动者感动了吗?

    不说导演,说我们。

    我们声称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隔着屏幕,就能接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见闻。

    可一份专注和信仰,却在不断的挤压中,渐渐被忽视不见。

    我们的世界从没有这么大、这么快。

    但我们也逐渐忘记了那些小,和那些慢。

    他们呢?

    每天都做着马上要被世界淘汰的手艺,却活得比任何人都干净。

    Sir想起一句话,来自《可可西里》:

    “我的手很脏,但心里很干净。”

    这部《寻找手艺》,只有两版简陋的海报。

    海报的底部都有一行字:一场真诚的温暖之旅。

    确实,整部纪录片都有一种旅行式的慢热——

    看前五分钟,你会有点嫌弃;看十五分钟,满是惊叹;看完整集,你会深深沉浸。

    最后,有个温暖的小画面,Sir想和你一起沉浸一下:

    一个新疆老人,在戈壁滩上,土屋外的火苗旁弹唱着。他拿着少见的乐器,用粗糙的嗓音,喊着听不懂的歌词。


    酷炫的音乐节,人头攒动的演唱会,你去得太多。但这样的音乐会,你听过吗?

    在世俗的梦想面前,世界好像很大。

    可当你成为一个手艺人,世界对你而言,就变小了。

    你的世界,可以只是一把小刀,一件乐器,一板经文……或者一台摄像机。

    一件你用双手,就能掌握的……

    小东西。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爱奇艺都有

    编辑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雷羽若柔:剧组真是傻人有傻福……
      • 娱人励己:用心的人是值得尊敬赞扬的
      • 松哥suo:不止新疆人会,羊毛那事,我奶奶也会
      • 4781eb2e5393:好的纪录片当然看制作,但好的制作看的是用心
      • cbafcc5818fc:一定要去看这个纪录片
      • 明翼:好赞
      • 9213be704e48:记住这部纪录片 记住这句话 有钱把事做好,没钱把人做好。
      • e4e753c4378b:打脸某些自认为了不起的人。🙃
      • echo安神:我呀,要拍下新疆的风
      • eb80756b9036:感谢分享
      • dany2016:昨天看了一集,真心不错
      • 墨壳:我们的世界从没有这么大、这么快。

        但我们也逐渐忘记了那些小,和那些慢。
      • 易水寒_晓喆:人心浮躁能有几人静心去领会
      • 黍小藜:有料,学习啦
      • 035f2b8fdff6:高手在民间,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其实就是民间智慧的综合与梳理!
      • 温墨尘:谢谢推荐!!!😘
      • 薛定谔猫_ba43:非常喜欢!可以转载到我个人公众号吗?
      • 57719456f52d:记下了,明晚看她了就
      • 8c4686648e5b:人活着总要有些信仰,不然到老了也不是个好老头
      • 陈稳:很感动
      • 木秀丶:找时间看
      • 风随竹影动:这个世界越来越商业化,向钱看,但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爱看电视的,真上了电视也不见得会怎样
      • 記忆始終諟过去_7b28:在这个追求金钱,权力,的社会他们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课
      • 心蓝丫头:吃下安利,这就去看!感觉导演他们三个的经历都可以拍个电影了~~有点缝纫机乐队的感觉~
      • 壹位九先生:突然想起,老家白事喜事的吹唢呐敲鼓的队伍(还有其他乐器,但我不认识),他们说,想找人接班,他们那一班子,最年轻的也60岁了,无奈,整个村子,四五百号人,却找不到。
      • AWeiLoveAndroid: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这样流失了。。不得不感叹,时代越发展,残留的手工艺会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文化,不能让它们真的成为遗产!要传承下去
      • 春嬌十八歲:先生也玩简书?
      • 陈无玉:看的我好感动
      • 春天的姜卷卷花:“这么件事情,只是因为我想做,便做了。”
      • 歆曼:有好多好的纪录片值得我们去看👍
      • 歆曼:最近也一直在看纪录片😁
      • 潶逅:只有有着匠人精神的人,才拍出了有匠人情怀的它。为中华匠人打call
      • 野菊_fd0c:为什么看不到图片,真的好想看😭😭😭
      • 马小小美:最后那种乐器,在新疆其实不算少见。好像叫都塔尔?我们这边音乐学院都有这门课的。
      • 落齐:佩服踏实的导演
      • 时光如锦却微凉:“在世俗的梦想面前,世界好像很大。
        可当你成为一个手艺人,世界对你而言,就变小了。
        你的世界,可以只是一把小刀,一件乐器,一板经文……或者一台摄像机。
        一件你用双手,就能掌握的……小东西。”

        传统的好东西已经被当代的快生活给覆盖了,
        大家都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变得更好而努力着,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一些最最平凡、简单的事情,而正是这些生活中平凡又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 1cf477835fd2:世界面前我们那么小,宇宙面前我们那么小,总以为自己能得到那么多,回头再看还是那么小: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我坐着飞机到海边找她:因为热爱,所以信仰。因为信仰,所以热爱。
      • 天蓝蓝风呼呼:希望我们年轻人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信仰,专注做事❤
      • Yuuuuuuuuuu:感谢,真正的巨匠!!!
      • 以书慰酒解忧愁:很温暖今天的文章,尤其是后面拍纪录片的导演,用工匠精神去打磨纪录片实属难得,如果每个进入写作这个行业的人都抱着匠人精神去做,我相信每个来简书写作的人都可以成为签约作者,成为又一个信念的作家
      • 李端云:好棒
      •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有钱吧事做好,没钱把人做好 !!!
      • Paul小师兄:B站地址给个,我是看看
      • hirainchen:非常赞的纪录片,同样非常赞的这篇影评
      • 霍然云尔:真实的人性关怀
      • 艾琪Q:工匠精神
      • 柳江南: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市井的繁华,也会有人在享受远离尘嚣的安静。或许是他们,也可能是我们。
      • f6449d5dbcd0:谢谢分享,表示周末会看
      • 琴梨梨:想到了我的贴吧签名:评测不一定要专业,但是一定要真实

        其实抛开某些主流的形式主义,真实一点,真的挺好的,只能说现在市场已经被带歪了
      • 只可言传:感谢推荐
      • 诡异的叶子:谢谢作者到分享:heart_eyes:
      • HellPoet:回头一定要看看
      • 云吞悠扬:他们身上体现的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 依旧花落知多少:现金浮躁的社会,就该多些这样的纯净的纪录片来滋润和慰藉一下大众的心灵,不管能不能看得下去,也许你就只是有点开他的勇气和好奇心,你就会发现自己似乎已经对他欲罢不能了,力挺!!!
      • 曾经叫紫湖:感谢推荐
      • 晨宁Chinadoll:感谢作者的推荐
      • 云端漫步的太阳:谢谢你的文字,喜欢看纪录片,去看
      • 姑苏小院:所谓慈悲很多时候也许只是一念之间的举手之劳… 但是对于受惠的一方很可能就此改变了一生的轨迹… 愿人世间有更多的善意!
      • d8a3615841db:非常感动。还有这样的人,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做的这些事情曾经是一位老人在70年代对我说,这些民族的东西,这些民族的手艺,这些匠人会的方法,快要死完了,怎么可以保存呢?我没有一点办法,因为那个时候我大
        是十几岁的少女。他给我和弟弟妹妹每个人买了一件新疆的民族小小的挂毯,送给我们作为纪念。所以看到这个文章,看到这些文字和照片,我的内心非常激动
      • 4b6118da2a16:致传统,致经典
      • 陆小卷:我只是觉得他们很勇敢,艺人有工匠精神。虽然作品不是很优良缺很用心。
      • 辰小夕:看得好感动
      • cae23a61d644:说实话,在商言商,电视台不会播这种简陋的东西.这个不怪他们.这种就像瞎搞出来的东西.说说我的感受吧,这种走心的,走心的,走心的拍摄.不专业,不严谨,不科班.对于现在眼花缭乱的拍摄确实算一股清流.他们没有什么包袱,拍自己想拍的,或许这就是最真挚的最完美的纪录片.
      • 如云般游走:回家一定要把他看了
      • 凤凰跑跑:我去故宫看过宫殿,没有一颗钉子,照样撑起整个宫殿,这叫匠人
      • 耳朵里的书:有些东西,会留在人们心里。
      • 圣石上的你和我:谢谢,如果还有这种视频,求链接
      • 简儿的十年:我也看一看
      • 慕容靖康:有人比我先一步哎,那就老老实实的做好现在的自己吧
      • 乱说闲聊:我们本是凡人,却被欲望撑着了,而且还不容易消化
        请叫我阿川: @乱说闲聊国家主席为国家做好事,你为家里邻里做好事!就是不平凡。努力完成我们的使命就是普天下人的不平凡!人没有平凡与否在于事!
      • wuli云里:赞!手工艺是真的最应该好好保护的,不能让传承了千年的手艺和智慧 就这样被物欲价值观的盛行的浪潮给泯灭掉!
      • 43df53c2a247:匠人精神,希望永远流传!
      • 蒋澄非:时代最终会淘汰掉这些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高级的生产技术会取代这些落后生产方式,或许它很美,也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最终会和敦煌壁画一样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最终被遗忘。
        小事回收站:其实老工艺的淘汰,虽然有自身落后于现代生产力,审美标准的更迭以及经济价值等原因,但也并非完全“无药可救”。

        举个例子,最近新闻说的汉服学生火了,勾起人们对传统服饰的重视,说明了某些文化工艺在媒体的传播下,还是可以掀起一些波澜,可能会引导它们走向高端定制文化产品(如定制旗袍),可能会成为文化藏品(博物馆内收藏),也有可能形成文化旅游项目(海南黎族苗族文化部落) 。

        过去是因为媒体不发达,传统工艺被掩埋地掩埋,消失的消失。导演组看似外行,实际上比很多人都深谙媒体对拯救传统文化的作用,才拍下了一部看似不专业,不时髦,不标准的文化纪录片,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些老工艺,并非如“达尔文进化论”规律,随着社会发展就被淘汰。
        风随竹影动:@没戴绅士帽de萧影 突然很不喜欢文化遗产这个词,所谓遗产,也是死亡之后剩下的,为什么不能想想办法,不让这些东西死去,在他们还有机会活下去的时候给他们个机会,再抢救一下,而不是死亡之后留给后人瞻仰,没有人用的,终将会被遗忘。
        c36757258b92: @等鸟人 把它当成文化遗产而不是生产力就很好理解了
      • 一枚鸽子要飞远:喜欢刻经文的小哥哥👼👼👼
      • 米格尔街的木匠:被某些主流媒体拒播有它的不足,但好的东西总有平台来展现它的价值。
      • faa7be799e28:不看你文章了,我去B站
      • 忍住不说:第100个赞😁,好幸运看到这篇文章
      • 马拉松Mara:忙着赚钱,都顾不上这些好东西了
      • 瓴小文:b站,来啦
      • 楠央:现今,只有那支笔
      • 帅逼西索:b站的软文么,站b站
        小事回收站:说实话,B站和一些网络平台,比起那些被收视率捆绑的电视台,算是没那么势利了
        帅逼西索: @如雨天似晴天_994f 是的,难得遇到个知道滴,暗黑大陆篇的
        3693bd8909a1: @帅逼西索 话说你这是酷拉皮卡吧
      • b113f66c1144:感觉相逢恨晚👏👏
      • 19aeb7457129:看完好心酸
      • 略涩:现在看去
      • 远近之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世界这么大。
      • 卢卡Lucar:这记录片真的挺好的,虽然不专业的但感觉真的很用心。
      • 李小胖的妈妈:匠人,越来越少了
      • 浮生何欢:喜欢😊
      • b13b81f26a5c:谢谢推荐

      本文标题:拒播它的13家电视台,你们后悔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uk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