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影坛的盛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使百花不够鲜艳,争鸣也不是那么响亮。有星爷30亿+的《美人鱼》,另类主旋律的《湄公河行动》,风格独特的《我不是潘金莲》,以及岁末的国师重磅之作《长城》,都拓展了国产电影的疆界,本身也在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众多作品中,最终杀出重围赢得超高口碑的是一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
话剧改编电影是近年来大陆影片的新潮流,与一些网络小说、游戏大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改编电影相比,话剧由于有现成的演员、剧本甚至导演,改编的难度和成本都下降不少。但这不意味着话剧改编电影是一条捷径,话剧表演过于夸张,假定性很强,需要观众有较高的欣赏品味,而电影讲究雅俗共赏,门槛更低。改编也对创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像邓超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就属于用力过猛。
电影版《驴得水》并没有完全摆脱话剧的影子,比如铜匠由淳朴向残忍的转变太过突兀,裴魁山大夏天穿着貂绒也用意太明显。李安导演曾经说过,电影的情感积聚需要一个过程,电影的情感爆发或者转折都不能太过随意,否则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这一观点,如果看过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结尾处老父亲的坦白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瑕不掩瑜,《驴得水》的优点足够掩盖这些缺点。首先是电影的立意,直接秒杀99%的国产影片,上一部电影能够引起我对体制和中国近代史的思考,还是六年前姜文的《让子弹飞》。
《驴得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1942年,四个有理想的老师深入乡村开办基层教育,希望让更多的孩子学习知识。但由于学校附近没有水源,打水来回要走二十里山路,老师们就养了一头驴打水,同时为了弥补相关费用,校长就向教育部谎报了一个教师名额,俗称吃空饷。这就是故事起因,之后电影所有的冲突也都是因为这个谎言而起。
这样的谎言我们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不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压迫下级,下级欺瞒上级,上下级制定和执行政策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实际情况,导致令不行、禁不止,专家们把这叫做制度不合理。最近刚好在看《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教授试图去探讨明朝灭亡原因,比如以道德代替法律,平均化代替数字化管理,皇帝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象征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制度不合理。但即使再不合理的制度在有外因来打破平衡之前,都是相对合理的。
电影中,校长谎报老师吃空饷虽然内部人员会有一点因为分赃不均而导致的小摩擦,但大体还是平衡的,直到有人来打破这个平衡。有一名外国人希望资助中国扎根农村的教师,而谎报的吕得水老师恰好档案中没有污点,成为教育部青睐的人选,并派遣特派员来实地考察。由此第一个谎言引出第二个谎言,他们把来修东西的铜匠假扮成吕得水老师,并成功蒙混过关。
在请求铜匠帮忙的过程中,任素汐饰演的女主角张一曼老师采用了“睡服”的办法,这是导致日后冲突的另一重要导火索。
平衡的第二次打破是外国人亲自来实地考察吕得水老师,因此之前假扮老师的铜匠由被指挥的人变为拥有指挥权的人,但这一转变并没有让他更明智,反而放出了他内心恶的猛虎,铜匠利用手中的话语权肆意践踏曾经侮辱过他的女老师。同时在绝对的利益和权力面前,一个叫裴魁山的男老师也发泄着自己的私恨,另一名叫铁男的男老师则彻底屈服在枪口之下。至此,所有的平衡全被打破,人性全面坍塌。
结尾处,经过一番乱战,特派员和外国人离开,老师们都还在,学校也保住了。平衡再次形成,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老校长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校长的小女儿说:过去如果就这样过去了,未来只会更糟。如果看完电影再细细品读这句话,着实令人动容。
最后,一曼老师自杀,校长的小女儿前往延安。有人说,这是从改良主义向革命主义的转变,既然过去的如此令人绝望,那我只能在未来改变它。
影片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唯美的长镜头,与悲剧的内核相比,每一帧画面都是色彩明亮,让人充满希望。正如影片中的一曼老师,尽管有着朝前的性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她单纯,渴望自由,却最终被一群男性摧残得香消玉殒。
个人来说,不论男女,我都不赞成性解放,因为任何一种欲望都是猛兽,不能完全放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电影甚至现实社会中,不少人都有着超前的性观念,好不好,我也不知道。可有一点,在批评这种人的时候,我们自身能不能洁身自好?
张一曼的饰演者是话剧演员任素汐,28岁,有过十年的话剧演出经历,演技真是杠杠的,各种面部特写毫无压力,电影中甚至还有两个她眼睛特写的镜头,简直帅呆了。要是她跟梁朝伟搭戏,估计两人坐那啥都不说啥也不做,光靠眼睛飙戏就足够了。
最后的最后,希望你不要把这部电影当成喜剧来看,因为前半段笑得多高兴,后半段就会哭得多惨。就像电影海报的宣传词: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