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风语阁
(一百六十四)古代的法制思想之清(二)

(一百六十四)古代的法制思想之清(二)

作者: 世界有那么多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8-07 12:28 被阅读0次

这篇来说说清代的“例”。

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之一, 例是统称, 可分为条例,则例, 事例,成例等名称。

需要注意的是, 适用例判决案件的司法传统, 并不构成类似英国的判例法。

清代的引例断案仍然只是一种成文法适用的补充形式, 与英美普通法的判例法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1. 条例。条例一般而言,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 附于某一律条之后。

条例是由刑部或其他行政部门就一些相似的案例提出一项立法建议, 经皇帝批准后成为 "事例", 指导类似案件的审理判决。

然后经五年一小修, 十年一大修的条例撰修活动,由律例馆编人 《大清律例》, 或单独编为某方面的刑事单行法规。

2. 则例。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是针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

3. 事例。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 "上谕" 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

事例一般不自动具有永久的,普遍的效力, 但可以作为处理该事务的指导原则。

4. 成例, 也叫定例, 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是一项单行法规。

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

清初至乾隆朝, 定法律 "五年一小修, 十年一大修"。 律文高度稳定,少有大的改动。

条例则随时增减, 以补律文之不足。

此时的 "例" 并非 "案例", 而是高度抽象条文化的表达。

《大清律例》代表了传统中国帝制时期的基本 "律例" 关系。形成了以律为宗,例以辅律的体例传统。

5. 《大清会典》。一共有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光绪五部会典, 合称为 "五朝会典", 统称大清会典。

从乾隆编撰会典开始,一直避循 "以典为纲, 以则例为目" 的原则。

典, 例分别编辑遂成固定体例。

会典所载, 一般为国家基本体制, 少有变动。 具体的变更, 则在增修 "则例" 中完成。

相关文章

  • 「浅析系列」《论语》(为政篇)(1)

    文(2.1)联文(2.3) 关联:“为政以德”与“道之以德” 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为法制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以...

  • 道德治国

    古代为什么没有法制? 法制就是依靠法律来处理纠纷。结合现代法制社会来看,有两个条件必须满足,一是复杂的法律条款和行...

  • 水的哲学

    中国古代关于水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精华。中国古代关于水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理论论述方面之丰,还是在实践影响...

  • 文化先于制度

    但凡在世界上,只要是古代大河文明、农业文明发生之地,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民主法制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它说明什么? 说明...

  • 古代著名才女诗词之顾太清(二)

    花气霭芳芬,翠幕重帘不染尘。梦里真香通鼻观,氤氲。不是婷婷倩女魂。 细蕊缀纷纷,淡粉轻脂最可人。懒与凡葩争艳冶,清...

  • 编译器笔记19-语法制导翻译-概述

    什么是语法制导翻译 语法制导翻译使用CFG来引导对语言的翻译,是一种面向文法的翻译技术。 语法制导翻译的基本思想 ...

  • 《教下乱上以为治也》

    韩非所谓的法家思想,是“法治”而非“法制”。前者“法治”,指的是君权至上的政治治理系统;后者“法制”才是真正依法治...

  • 《教下乱上以为治也》

    韩非所谓的法家思想,是“法治”而非“法制”。前者“法治”,指的是君权至上的政治治理系统;后者“法制”才是真正依法治...

  • 刑部尚书白居易的法制思想

    白居易是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长恨歌》、《琵琶行》,还是《卖炭翁》、《忆江南》,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留下了一...

  • 吸收融合外来思想中形成独有的日本特色

    对日本历史和思想史并不熟悉,所以读清水正之这本《日本思想全史》不是很容易。清水正之梳理了日本从古代到现代的思想发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百六十四)古代的法制思想之清(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zi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