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大将军乐毅率领五国联军,约20万军队攻打齐国的时候,田单先生还在都城临淄,做着他那个市掾的小官。
也就是市场管理办公室秘书的意思,很不起眼。
他身为王室宗亲,却混到这个地步,大概只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王室宗亲太多,照顾不过来,二是他这个亲太远,就跟后来的刘备差不多,三是他或者看不出有什么能耐,或者官瘾不大,不懂得钻营。
好在齐国很繁华强大,临淄城那时候是天下最繁华著名的城市,据说大街上的人挥手擦汗,甩甩衣袖,都像下大雨,能把人淋成落汤鸡;临淄的市场,也算世界贸易中心,当时的大上海,能见识到天下各种人物、各种物件,很有得玩。
或许,田单那脑瓜子,就是因此诡计多端起来的。
乐毅率兵来打,那势头确实凶猛,他6个月就拿下70多个城池,跑慢了确实不行,所以这时候,市场小吏田单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显示出来了。
临淄城那么大,那么繁华,那么多人,大家齐哄哄地都奔向一个方向,挤在一二条官道上,这还了得?
那时候的车都是木车,车轴也长,搞不好就会你挂着我,我挂着你,大家纠缠到一起,都动不得,速度太快的话,还会发生车祸,所以田单就预先将家族招到一起,做了布置。
车轴长出来到那块统统截掉,用铁皮包起来!
田单那一家子,却就是靠了这种轻便牢固的改造,载着人,载着粮,载着锅碗瓢盆、衣服被子、几头猪、几百只鸡一路飞跑,顺顺当当率先进了即墨城的。
他那时候满脑子所想的,就只是他个人,他的家人,他的家族,他可没想到,他会因为这思虑周密,眼光长远,一下子成了大家的偶像,在即墨长官战死之后,被推举为新的长官,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守城之战、复国之战。
2
春秋战国时候的人,是有国家也没国家的,这大概都是因为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各国不过是兄弟阋墙,家务纠纷的缘故。
反正赵国的乐毅跑到燕国去一点不难为情,这就跟鬼谷子门下的庞涓、孙膑各为其主成仇敌,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商鞅跑秦国做大良造,完全没什么两样。
乐毅在历史上与管仲齐名,他若不是跟后来的拿破仑一样,遭遇滑铁卢的话,只怕功业还可能在管仲之上。天才军事家居然遇到个大临淄市场培养出来的人,败在了这家伙的商业头脑之下。
人们一提到乐毅在即墨城下的挫败,就喜欢说田单的离间,五国联军的不齐心,燕惠王的猜忌,怀疑乐毅是养寇自重,惋惜他收服人心,根本瓦解齐国策略的失败,然而这些,除了那想当然的部分,恐怕就只能算其中之一、之二罢了。
乐毅初到即墨,却是曾有过一年的攻打的,他那对即墨围而不攻,对占领地减赋税、废苛政、尊风俗、保文化、敬名流的计策,显然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变计。
问乐毅为什么会对即墨、莒城围而不打,这肯定是忽视了古代战争的特殊。
我们先说说即墨是一座什么城。
还记得孟尝君的食客,那个只会创作一句歌词的烂歌手,用“长剑归来兮,食无鱼”、“长剑,长剑,咱走吧,行无车”、“长剑,长剑,咱还得走,食有鱼,行有车,还养不了家”,一路获得满足的冯谖,后来在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时候,跟齐王说了什么吗?
大王啊,孟尝君要是被秦王得去了,那秦国其后必然称雄,临淄和即墨就危险了。
临淄和即墨,在齐国是并列的,恰恰是二都的地位,而这二都的地位说明了什么呢?即墨的城建、城防,即便不能与临淄相平,也一定在那70多城之上。
于是这问题就来了。
冷兵器时代的建城,首先是为了战争防御,保护贵族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是重要城市,越是军事战略要地,这里面的防御规划、兵力配备、武器物资储备等等,都一定非同小可。
冷兵器时代,主要的武器也是刀枪剑戟弓箭,那真正说起来,不过是手臂的延长,深沟高垒的防御一方,首先就占有绝大的优势。
古代筑城,从来就是一门军事工程学,而与之相关,攻城器具、策略,也随之发展,这就出现了云梯、飞梯、抛石车、地道战之类。但是正如墨子、公输班的模拟战一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双方又是共同成长变化的,所以,总体而论,防御方如果得其人,占地利,人心齐,这就还是不对等。
就比如说云梯,你爬上去还是得用大刀长矛攻击,人家居高临下,你根本占不了便宜。那些成功的案例,都是有其他原因的,并不像纸面上说的那样容易。
再比如说弓箭,现代火器你都不敢说百发百中,弓箭就更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古代建城,最重高大、坚实、厚重三事,弓箭准确性既差,力道又弱,更何况人家城墙上还有城垛,城垛前还设有盾牌。
城垛和盾牌,就是战国后期的弩机,也无可奈何。
抛石车,或称投石机,据说在春秋末期的范蠡那时就有,它具有曲射能力,杀伤力确实很大,但是这之后,人家城墙之上,却又有了战棚、城楼和箭楼。
再说了,这种事甚至人多,都无用,因为这类城池,往往还都是依据地势而建,越发让你只能留大部分士兵做看客。
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限于攻守双方的优劣,在更强大的攻城技术出现之前,古代攻城采取的最多的策略,往往就是封锁,这自然就是所谓的合围待机的意思。
司马懿够厉害吧?他当年打公孙渊,靠的也是合围,这后面如果不是公孙渊城中饥困,自己失去斗志,按司马懿的“指点”开城逃跑的话,司马懿恐怕一时还真没法弄他。
宋代沈括当年去看晋代赫连勃勃修建的万城,发现城墙坚实如石,用刀砍会冒火星,蒙古人当年用火炮轰击汴梁城,城墙上不过留下了一个个小坑,智谋如妖的诸葛亮,当年也曾费尽周折,怎么也攻不下郝昭守卫的小陈仓,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所以说,乐毅围城不打,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说道,他就是一时攻不下,只能采取长久的办法。
3
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后勤。
古代打仗,无非是步战、车战、骑战、水战,前三种为最多,大多数时候也是混合作战。
那时候的战争,主要在城池要隘的争夺,守方都需要器械、粮食等各种军备的充分储备,而攻方兴师动众,长途奔袭,就更需要这种种准备,所以古代常规战争打来打去,打的就无非就是一个后勤保障。
粮为攻守之本,这是管仲在春秋时就郑重提出的,古代的重农,及国野之道,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各处必须有粮草储备等等,这都是为战争攻防所做的准备。
姜子牙的七十二名高级助手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是负责后勤的,古代车战中,一个基本战斗单位,需要有六分之一的人负责后勤。
当年晋文公打原城,只带了十天粮食,十天攻不下,就立刻退军,决不敢逗留。
当年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双方打的无非是后勤战,曹操一旦烧了袁绍的粮仓,袁绍就立刻全军崩溃。
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次次都是因为粮草问题无功而返。
这些,都说明了后勤,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甚至决定性。
而一支军队到底需要多少粮草呢?以《太白阴经》所载为例:当年唐朝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他们每年下来,需要米九万石,或者粟二十万零八千石,食盐八千八百石,马饲料二十二万五千石,饲草九十万围。
这还仅仅是粮草一项,你想想这样的军事供给会有多么庞大,在那个时代要保证下来会有多么艰难!
它如果不难,孙武就不会提出“因敌取粮”,大搞掠夺的兵策了,这还只是一万多军队呢,如果它是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呢?
乐毅的大军,恰恰就有二十多万,他们这二十多万在当时,“因敌取粮”的事肯定不会少做,然而,敌粮就是无限的吗?经过长时间战争的齐国,被长期洗劫,老百姓逃散,土地荒芜,市场关闭,一味只有消耗的乐毅大军靠什么长久支持?
本国供应?只怕其他各国都会叫屈,更多的是要靠小小的燕国设法。就是都出,按照一般常例,这些粮草也要大半消耗在运输途中。
古代后勤的保障是最难做的,偏偏即墨城又是城池坚固,储备足以久持,城内守军百姓上下齐心,城防司令田单智勇兼备,如此一来,短时间内无法攻破的乐毅要怎么办,就是用脚指头也能想清楚了。
先安定人心,恢复生产吧,逼急了,不但城池攻不下,联军会内乱,就是占领区的老百姓,也可能趁机整点幺蛾子出来,到那时,大家能不能回家都说不定。
乐毅这时候可想不到,他会栽倒这在狗日的粮食上,让他的长远谋划和一生功业,全都泡汤。
4
即墨城是这样一种情形,古代攻防战与后勤保障是这样一种情形,那么防守方要看的,就主要是信心、耐力和人谋了。
田单虽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但却是从大市场出来的,这笔账他自然算得清。他见多了三教九流,商业诡计,肚子里的道道自然也多得很。他作为齐国宗室,更没那样容易投降。
所以他接手即墨城防之后,就在凝固人心,顽强抵抗的同时,跟乐毅一样,开始了对时间、条件变化的等待与创造。
很显然,老天是青睐于他的,不久,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他不喜欢,不信任乐毅,生怕他拥兵自重,心有异图。
那时候的商人中,也有无数间谍,市场本身就有点像各国的情报集散地,像刺杀吴王的专诸,原本就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官员,为伍子胥和公子光提供的,所以田单对情报刺探这一行,大概也不陌生。
他总之是利用这个情报,成功地把乐毅赶跑了。
而田单接下来的装神弄鬼,却就另有意味了。
他之所以要说自己得神人相助,这不但是为了瓦解敌人,也是为了坚定城内人心。不然,他也不用设计让联军割去齐国俘虏的鼻子,挖他们的祖坟,以激起即墨城齐人的恐惧、愤怒。
这无疑说明,当时城内的人心,已经不是那么齐整,光激励,喊爱国口号已经没用,他若不用点诡计的话,人家那围,到了一定时候就依然能够奏效。
时间太长,能松懈的可不只是联军。
后面的火牛阵就不用多说了,一场唬人的战斗下来,没有英明主帅,多年离家,又心怀不满的敌人人心涣散,田单一路凯歌,很快就收复了那70多座城池,完成了他复国的功业。
然而这以后,田单在军事上就再无作为了,出去打,他是不行的。军事才能是一种综合才能,他显然还不能称之为军事家。
不过即便这样,田单也是一代奇才,更重要的是他居功不自傲,虽诡计多端,却宅心仁厚,是一个大大的贤者。
往事如烟,历史只是一个粗略的历史,田单光凭那艰苦卓绝的三年意志不倒,清醒如初,就足以傲立世间了。谁知道他都经历了什么?
完毕,九鸦去市场逛逛。
END
文 | 九鸦
图 | 视觉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