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050700/922858199e3dfda0.jpg)
说到十七岁的男孩,大抵每个人想到的都是阳光下的单车孩、闪着汗珠的篮球和牛仔裤吧,也许还有一个梦里常出现的漂亮姑娘。
十七岁,真是人生最美的年龄。每当我看到对面五中的学生扬着的年轻笑脸发出这样的感叹时,却总忍不住会想起他,那年,他也是十七岁,然而他是不可能拥有那样无忧无虑的笑脸的,因为他有一个沉重的名字,叫做朱由检,还因为他的哥哥马上要驾崩了,他即将成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任皇帝。
当朱由检跪在天启弥留的病榻前时,他的哥哥伸出枯槁的手抓住他,说:“吾弟当为尧舜。”
年仅十七岁的他无疑是相当紧张的,那是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惊恐,没有君临天下的兴奋,他只是不知所措地趴在地上口称“臣死罪。”
因为天启给他留下的“天下”这池水太深,也太浑了。这些年,朱由检都在他“信王”的封号下低调地生存着,外传信王“衣冠不整、不见内侍、坐不倚侧、目不旁视、不疾首、不苟笑”,就像一个木头人,才勉强躲去纷乱危险的政治漩涡。
而今,没有子嗣的天启驾崩,要他即位,实在是把他苦心经营的安稳日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由检的惶恐不是多余的,因为有人看不惯他。谁呢?那就是天启倚仗的“九千岁”大人,魏忠贤。
魏公公在天启的默许下混得可谓风生水起,击败了东林党,整个人在朝堂上牛逼到不行,他也知道他自己有多嚣张,天启一死,新上来的他弟弟可不一定也能由着他翻天覆地,所以他打的主意是,秘不发丧,然后找一个他亲手扶植的傀儡上台,再宣布这就是法定继承人,至于朱由检,滚还是砍不一定。总之,小朱很危险。这么一个定时炸弹,天启似乎没为兄弟考虑到,甚至谆谆叮嘱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忠贤宜委任”。
委任你个大头,小朱肯定这么想,那死娘炮准备干掉我呢!不过还好,天启还说了一句话:善视中宫(即皇后)。
这句话看似无奇,不过是把妻子托兄弟照管,但是对于朱由检却至关重要,因为天启的皇后张氏,和魏忠贤是死对头,她曾向天启暗喻魏忠贤是赵高,魏公公对此十分怀恨,所以天启临终对小朱的要求基本是个矛盾的命题。
为防止魏忠贤从中捣鬼,天启一归西,张皇后就发布了遗诏,召英国公入宫听令,迎信王朱由检登基。
这下魏公公没辙了,他还没本事在这个节骨眼上狸猫换太子。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检在群臣的恭迎下迈进象征大明王朝最高统治的紫禁城,带着未知的恐惧,十七岁的稚气,当然,还有朱家祖传的智慧、腹黑。
他没有忘记,入宫之际他的皇嫂张皇后在他耳边的告诫:“勿食宫中食。”他没有喝水也没有进食,《明史》上说朱由检入宫时是自带伙食的,将家里的大饼塞在袖子里,毕竟大内险象环生,也许一个不小心就成了魏公公的刀下鬼了。
就这样,他战战兢兢地度过了几个难以入眠的夜晚,终于熬到了二十四日,登基大典。紫禁城的皇极殿,是大明举行盛大仪式的主殿,在这里,他的父祖登基、祭典、受贺,记录了朱明王朝一页页历史。此时也是在这个承载了无数岁月的老地方,朱由检接受了群臣朝拜,正式即位,年号崇祯。
那个老地方记录的大明最后一个年号。这两个字将是大明甚至中华历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悲剧——当然,那时的他并不知道。
刚上台的崇祯皇帝只知道,不能掉以轻心,那个姓魏的死宦官还对他屁股下没热乎的龙椅有非分之意。事实上呢,魏忠贤还没有谋逆的出息,他只不过是想控制这个新皇帝,就像东林党当年折腾出“三案”一样,扶植一个信赖自己的保护伞,以便继续胡作非为。但是这个大字不识两个的太监大概从来都没意识到,他是且只是天启的一条狗,天启利用他对抗东林党的扩张,他能组织一支阉党紧密团结都是狐假虎威而已,一旦坐大,必死无疑。不久,还幻想着换取崇祯同样待遇的他开始行动了。
国丧刚结束的那天,崇祯收到了一份大礼,来自魏忠贤。礼物是四位绝色美女,个个都能轻易唤起男性最迫切原始的冲动,在魏公公看来,这份礼物对于青春勃勃的崇祯来说是致命的,看看他爷爷万历,就这个花一样的年纪一个冲动有了他老子,再看看他老子泰昌,连纵欲带嗑药三十天直接累死,按照遗传学原理和惯性思维,崇祯在这方面应该也免疫不到哪去。
结果,和魏忠贤料想得一样,十七岁的崇祯同学爽快地接受了,然而这个聪明的孩子可没有像他爹见了美女一样不管不顾地“一夜连幸七人”,而是将四个女子仔细搜身,结果在她们的裙带里各发现了一颗迷魂香,说白了就是迷情的春药,崇祯邪邪地一笑,把魏老大这些体贴之举通通扔了出去,那几个火辣美女他也目不斜视地赶走了。
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的大明江山,传到朱由检的手上时,已呈日落西山之势。当时的明朝危机四伏:外有后金强敌压境,内有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朝庭大臣因门户之争而钩心斗角,护国守边的军队也是将骄兵惰。
身处如此困境,朱由检求治心切,勤于政务、事必躬亲。据史书记载,朱由检20多岁就有白发,眼角有鱼尾纹,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按理说,勤奋工作的朱由检本不应该成为亡国之君,可他却偏偏碰上了亡国之运。虽然这位年轻的皇帝宵衣旰食想有一番作为,无奈矛盾重重、积弊深重,再加上个人的刚愎自用,急躁多疑、急于求成,致使朝政屡铸大错,混乱的政局难以收拾。
进入1644年,明朝军队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作战中屡战屡败,完全丧失战斗力。天灾与人祸叠加,助推明朝陷入危亡境地,年轻有为的朱由检也走向绝境。
当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18日晚,朱由检由贴身太监陪同登上煤山(景山),远望着城外起义军攻城的烽火,因无力回天而喟然长叹。
19日凌晨,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京城,满怀绝望的朱由检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
其实,崇祯皇帝本可以避免自缢身亡的惨剧。崇祯生前,可以选择比上吊自杀更好的出路有好多,他也完全可以改写明末的那段历史。
崇祯的第一条出路,是与满清议和。到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明军在松山、锦州失守后,崇祯就想与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也明白明军无力两线作战,就在暗中与皇帝筹划与满清讲和事宜。对于明廷的主动议和,满清最高统帅皇太极并未拒绝,他认为自己应坚守东北这块土地,并甘居明朝属国的地位,只要明朝每年能“馈赠”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即可;满清国也愿上贡明朝每年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作为回报。
至于双方“国界”,皇太极想以塔山、宁远等地为界,并在连山一地设立互市集散地。
明清议和,皇太极没有狮子大开口,所提条件明朝也能接受。谈判结束,满清官员隆重欢送明使马绍愉。马绍愉等人行至宁远,立即把与清议和的详情差人密报北京的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对这份机密材料仔细阅读后置于桌案上,自己到书房起草向崇祯皇帝的汇报材料。
陈新甲的家僮太勤快了,他见到案桌上的那封密报,以为是必须对外公布的寻常“塘报”(官办的参考材料),马上让人拿出去传抄散发。这份机密材料一下子公布于众,一时间舆论大哗,许多人认为陈新甲与清议和是在“卖国”。崇祯对此极为恼火,认为是陈新甲故意泄漏和议之事。
崇祯是个自尊心、虚荣心极强的人,他决不肯承认有与清议和之事,而且附和众议严厉谴责陈新甲。但陈新甲也很较真,认为与清议和是皇帝派给自己的使命,他在有关材料中陈述自己有功而非卖国,同时还引用崇祯帝敕谕中的言辞,想让皇帝庇护自己。
极爱面子的崇祯最后是舍卒保车,以四座边城失陷、两个藩王被杀,及河北、山东数十城遭清兵入侵等罪名,将陈新甲问斩。
陈新甲因与清议和而丢了性命,明清之间的和议一事也就此完结。本可挽救危机的明清议和,因为皇帝的死要面子和陈新甲的处置不慎而胎死腹中,崇祯后来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0多年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执掌政权后,与欧洲多国交战。1918年3月,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与德奥等国政府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停战和约。停战和约的签订,虽然使苏俄丧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60亿马克的赔款,但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巩固了政权,发展了经济,逐步走上了大国复兴之路。
随后,苏联仅用短短三个五年计划,就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成功跻身超级大国行列。
试想,如果当初苏维埃政府像崇祯一样,拒签停战和约,那么,这个新生的政权能否生存和发展,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崇祯的第二条出路,是明都南迁。面对明朝后期的乱局,崇祯皇帝也曾设想过将都城南迁。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一月,清军由北向南长驱直入,数月间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兖州、海州、赣榆等地,大肆烧杀掳掠。到第二年四月清兵北撤时,共计劫掠88个府州县,俘获人口近37万,牛马50余万头,以及金1.2万余两,银220.5万余两。
面对强敌大肆入侵带来的严峻形势,崇祯曾与内阁首辅周延儒秘密商量都城南迁事宜,并一再嘱咐不得泄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京城南迁的消息被崇祯敬重的懿安皇后(天启皇帝之皇后张氏)等人得知后,以懿安皇后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朱家祖宗陵寝在北京,都城南迁将有辱列祖列宗。坚决反对南迁的强大舆论声势,加上清军北撤后明朝危险的暂时解除,让都城南迁一事束之高阁,终于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灰飞烟灭!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弇州史料》《国榷》《国朝典汇》《明史料笔记丛刊》《水东日记》《明会典》《今言》《皇明通纪》《明史》《明代纪事本末》《明季南略》《明季北略》《明史讲义》《名山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