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大年三十儿的菜巿场里,可能是当下最热闹,也是最能体现烟火气的地方之一。
肉眼可见的是所有的摊床子前,少了往日的斤斤计较和讨价还价,更多的是,顾客们对摊主们的理解。
一年到头儿,偶尔一次半次地把钱的金融属性“忘”在脑后,也无可厚非。
干啥都不容易。
菜市场里的摊贩儿,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一年365天之中的每一天,都是天儿还没亮,就全家老小齐上阵了呢。
蹬三轮车的,头顶着星星,蹬着三轮车去批发市场进货;负责在菜市场里,守摊儿卖菜的,往往比登三轮的人,起得还要早。
她们不是不能,而是不忍让蹬三轮车的那个人,掐着瘪肚子,就奔向批发市场。
不存在大富大贵,可让那个披星戴月的人,蹬着三轮车,踏出家门口之前,吃口热乎的,是力所能及,也是必须的。
热热闹闹的摊位前,很少见到顾客如往常一样的挑挑拣拣。更多的人,连自己上手挑挑选选的动作都免了。此时此刻,他们好像更愿意相信摊主儿的眼光和经验。
此刻,摊主儿这边儿的头顶上,倒是显得压力山大。相信从来都不应该靠“一锤子买卖”的摊主儿,绝对不会对在第365这天,花大价钱,登门买菜的顾客们,动一丝一毫的小心眼儿,从而,错失掉364天,一直都不敢怠慢,更不愿意撒手的任何一位“老主道”。
一边是一年到头,都始终对自己,乃至一家老小的“吃穿住用”,这几项刚性支出,有着明晰打算的顾客。一边是一年到头,只有为数不多几次赚钱机会的摊贩。
这对矛盾,就是在这一瞬间,突然之间,便有了一种莫名的默契与和谐。
当然,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把话说得过于绝对。
排在我前面的一对中年夫妻,显然还是信不过摆摊儿的那位梳着“朝天锥儿”女摊主的眼光。
两个人,一人一个塑料袋,不慌不忙,选择自己上手。
女人的手脚还算麻利,熟练地在装西红柿的纸壳箱子,扒拉了一会儿,便掏出来几个拳头大小,颜色略粉一些的西红柿,顺手装在了手中的塑料袋里。
男人低着头,一边不紧不慢,一个豆角一个豆角地左挑右选,一边嘴里不停地叨叨着。大概就是对女人挑选西红柿时的动作过快,显得过于草率,表达着不满。
从衣着打扮来看,这对夫妻的家境应该算是殷实。男人羽绒服上的Logo好像是时下比较流行,价格也不算便宜的“某鸟”。
看得出来,眼里不揉沙子的“某鸟”男,一定是家里面上灶的主力选手。
不出意外,还是家里家外,招人膈应的那种“碎嘴子”。
“朝天锥儿”的心里,一定是早就起了厌烦,可一丝都没挂在脸上。
依然脚下生风,手不时闲地帮着几个老主道挑选着青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