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恩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是会被遗忘的。
然而,当学习的知识发生了显著的遗忘后再进行复习时,学习者因发现了遗忘的内容,故能激起练习的动机,不再把练习看成是多余的事,就在练习加强了努力和注意。
在练习中,学习者还能发现造成遗忘的原因,如新获得的知识模糊不清,不稳固等,于是就在练习时想方设法加强薄弱的部分。
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一个最核心的标准就是:教学设计中有没有安排练习。
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
学员习得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的书本知识,或者培训师传授的经验,不是自己实践得来的,往往印象不深,也不易记住。
如果不重复练习,很快就会忘掉,没有把培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或者技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做好四个环节工作:
第一个环节:变式——交替变更所提出材料的形式以便显示出其中本质;
第二个环节:比较——组织思维的方法去促进理解,从而确切了解事物之间联系与区别,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清晰;
第三个环节:下定义——把有关概念的思想用言语精确地加以表述的过程;
第四个环节:形成概念体系——知识条理化利于贮存和检索,利于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在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如何设计相关的练习才科学呢?
一、找准联结点,巩固与铺垫相统一
练习的内容都是学过的有关知识,必须与新授知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练习是一座架设在旧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结构之间的桥梁。
练习应巩固与铺垫并重,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必须找到并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牢牢抓住并根据这一联结点出题设问,使学员从已学知识能快速迁移,培养学员独立思维、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找准兴奋点,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练习一般在主要知识点的开头或者结束部分,这时候学员的注意力一般都不太集中。
因此老师担负着转移兴奋方向、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任务。
老师作为一名“导演”,不仅要有这个能力,更重要的要有方法,尤其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入的内容要有趣味性,使学员的神经中枢很快兴奋起来,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这既是艺术,又是方法,更是能力。学员在浓烈的兴趣之下就会主动渴求知识。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杨振宁更明确地指出:“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
三、把握难度,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练习绝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担负着“铺路”、“架桥”的使命,这就决定了练习的难度要适宜,一定要结合学员实际。
提出的问题、引用的内容既要让学员“够得着”,又要“不易够”,才能集中学员的注意力,吸引住他们,为学习和巩固知识做好良好的铺垫。
若难度把握不好,则学员或者感到索然无味,或者挫伤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同时也要考虑到有丰富经验和没有经验的学员的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