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经常看见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育考察团前来窥探芬兰基础教育名列前茅的原因,其中不乏来自祖国的考察团。经过我在芬兰的长期的观察,发现其实芬兰在教育方面贯彻的很多原则跟很多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高度重合。
小城学校的普通教室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经费不可缺位
中国人重视教育举世闻名,尊师重教融入血液,形成文化基因一代代传下来。
从个体角度来讲,中国人舍得给孩子们花钱,往前推几年,举全家之力供养一个大学生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即便是现在,各种课外班尽管价格不菲,但是好的课外班门庭若市也是事实。中国人舍得在孩子教育上下功夫,孩子学什么家长学什么,很多琴童的家长可以当半个乐理老师,很多棋童家长下棋段位也不低。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在1986年就颁布了《教育法》,1993年提出教育投入要占到GDP的百分之四,可见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这个目标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并且据说在2016年达到了5.2%。
2001年 -2013年中国教育投入芬兰政府也觉得再穷不能穷孩子,所以在教育投入上,一直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水准:
下图是最近几年芬兰教育投入的占比情况:
芬兰2000-2016年的教育投入从上表来看,芬兰人的做法非常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的要求,并且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材料来看,从七十年代开始,这个占比一直远远高于百分之四,九十年代以后很少掉下六个点。最近芬兰5-29岁的受教育人口减少百分之五,因此教育投入相应向下微调,但是基本也在六个点左右徘徊。
2016年一共有54万多小学生和初中生,政府拿出4691百万欧元用在他们身上,也就是平均每个小学生和初中学生花掉了政府拨给他们的8670欧元,这还没没有包含特殊教育的费用。从教育投入方面来看,“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这个口号被芬兰人落到了实处。
孩子拥有平等的教育权
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力,是我们一再提倡的。这一点芬兰人也认识得颇为深刻。二战之前,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也是很常见的现象,芬兰在二战以后竭尽所能执行教育平权,实行免费的教育,急速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所有的费用全免,意思是孩子没有书包也没关系,因为学校里准备了免费的课本,常规用的练习簿,铅笔,橡皮,小刀,胶水,水彩,水粉,画布;女生学习手工用的毛线,布料,织布机,缝纫机,锁边机,棒针,钩针;男生手工用的木板,铁器,五金,木工用的胶水,油漆,各种切割工具,磨具,钻具,喷砂设备等等。我作为一个手工爱好者,可以说凡是我能想到的,学校都有了。义务教育还意味着,孩子发生在学校的一切费用,包括午餐,体育课租用游泳馆,滑冰场的费用,出去旅游的交通费,任何的文化活动需要的门票,费用等等都由学校来承担。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一直到博士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学费全免,但是学生需要自己出钱购买课本,文具,等等,如果产生长期的通勤费用,可以向政府申请公交月票补助。这个阶段虽然产生了费用,但是凭学生证,可以免费或者半票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或者参观一些展览。十七岁以后,可以单独算作一个家庭单位,向政府申请住房补助和生活补助。
芬兰政府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机会获得公平的教育,因此在学校设备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上是比较均衡的,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基础教育的水准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所有的从教老师至少都有研究生学历,教师不管在什么地方从教,收入基本上也差不多。
跟中国一样,政府尽可能让孩子们就近入学,比如小学尽可能在学生居住的三公里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无学可上的话政府就得报销学生三公里以外的路费。在城市的解决方法就是补贴公共交通费用,在农村,政府会雇佣民间出租车作为校车,按时免费接送家远的孩子。有人说芬兰政府用奔驰接送孩子上学其实是略微夸张了,一来多数城市的孩子都可以用公交车解决问题,二来出租车不一定都是奔驰,也可能是大众。常有人问我传说中那个直升机送学生上学是不是真的,其实那是一个极为罕见的案例:那个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学校的小岛上,因为小岛上只有他们一家人,所以平时快艇接送,天气不好的时候动用过直升机,这种个案不具有参考价值。
如果家长不满意周边的学校怎么办呢?两个办法,一个是家长给孩子择校,但是自己负责交通。另一个办法就是全家搬到理想学校的旁边住就可以了,不用购买房子,租住就可以。事实上我很少见到为了孩子择校而搬家的家长,因为基础教育不会因为位置不同而相差太大。到了高中教育阶段,孩子就可以自己选择学校了,跨省市报考问题都不大。我女儿的一个同学家长住在Pori,但是他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国际学校,而距离最近的英语授课的国际学校在Turku, 两座城市相距140公里,所以他们决定在Turku给孩子租一套房子,让16岁的孩子开始独立生活,当孩子年满17岁,政府就可以给孩子租房的补助了。
为了公平起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排名,学生成绩也不排名,泄露学生成绩等同于泄露学生隐私。最近几年刚开始流行给高中排名,也基本上仅限于按照录取分数线排名。每个学校偏重的特色不同,比如未来希望当医生的同学都希望去某个学校去,因为那个学校的生物课相对比较强,我们小城的高中总体排名全国中等,但是数学平均成绩在全国高中测评中名列第一,有意往数学上发展的同学就更愿意留在我们本地的学校读书了,但是有意发展语言特长的同学有的就选了四十公里外的以英语为特长的另一所高中。有志于开拓国际视野的同学则喜欢报考国际学校,供小于求导致国际学校竞争激烈,我女儿所在的国际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一年对于芬兰本土学生也只招30名学生。最近几年的这种趋势可以说明,芬兰在公平的基础上,精英教育有了抬头的趋势,但是每个学生都还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芬兰,学生是要不断的参与社会实践的。从中学开始,每年都有一天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职业尝试一天。初中阶段,学校专门拿出来一个星期让学生自己找单位,体验职业生涯,可以做服务员,售货员,农民,工人,学校辅导员等等。我女儿当年是在一个朋友家的电器行做了一个星期的导购员,玩儿得不亦乐乎。
手工课是芬兰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设备不错的工作间,如果学校占地面积太小没有工作间的话,学校可以向社会寻租,由政府买单。我大女儿2009年回到芬兰后,曾经在语言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这个学校比较小,他们跟附近的一个民营木工房长期签订租用合同,学生的手工课就在租用的专业木工房进行。二女儿现在所在的学校历史悠久,学生手工教室群包括了一个纺织教室,一个缝纫间大约有12台机器,一个厨房约十几个炉灶,一个木工车间,一个铁匠车间,可以说设备非常齐全。学生有什么新的想法,如果想做成产品的雏形,学校老师往往会不吝啬帮忙提供空间的方便。
我们知道现在文化也可以被做成产品,在制作文化产品上,学校也是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大女儿班上几个女生组建了一个乐队,自己作词作曲演唱,学校则提供给他们训练场地和器材,除了各种乐器随便使用,还有一个专业的调音台。当他们毕业那年,全年级演唱的告别曲目便是这个乐队的杰作。现在大女儿跟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舞蹈社团,社团成员有外校的学生,但是女儿向学校申请训练场地的时候,校长立刻答应,只要学校没有活动,舞蹈教室随时供他们使用,并没有因为社团内有大量外校学生而拒绝。大女儿社团中一个同学还有做传媒的业余课程作业——给这个社团做了宣传册,也是学校帮忙免费印刷。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这些便利,如此完美地遵循了我国提出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从以上描述来看,我们教育政策跟芬兰基础教育呈现的特征契合度非常高,只是从执行力度来看,貌似芬兰的基础教育执行地更实在。当我们还没有教育法的时候,芬兰已经在五个点以上很久了,当我们提出四个点的时候,芬兰已经经历过高点位,现在调整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程度;当我们努力消除城乡差别的时候,芬兰已经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身上花了更多的钱以求得尽量平衡教育资源,并且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的比重维持在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当我们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教育和实践的时候,芬兰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提供给孩子们方便创新的环境,在初中阶段提供给孩子尝试不同职业的时间。芬兰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而现在是桃子成熟了的时刻,仅此而已。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的理念没有问题,欠缺的是战略落地的执行,另外也缺少等待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