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这样写到:“所谓节日,就是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童年时留在血液中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岁岁端午,今又端午,父母们,你们是否曾在孩子的童年里,给他打下了端午的烙印呢?
临近期末,本该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地给孩子讲考试的知识点,但是我依然选择慢下来,用一节课时间给孩子讲了讲端午,端午三天假期,我没有留过多的试卷,而是多了一项和父母共同做端午手工的作业。我固执地认为传统的一些东西,该在孩子童年里打下烙印,该在若干年后,这些孩子长大了传承给他们的孩子。被记住,被传承,这样的传统文化才源远流长。
记忆中端午依然清晰如昨,我还能如数家珍地给孩子们讲述我的端午。最近由于种种工作,今天才得以成文,分享给孩子们,也分享给有缘读文的你。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北方最贫苦的农村,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粽子,只是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重大的节日里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和面,擀皮,剁馅,烧柴,打水,煮水全家人齐动手,就这样忙了一两个钟头,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我跟妹妹就会给左邻右舍地送去,而回来时也绝不会空着手回来,就这样,东家一个凉拌黄瓜,西家一个猪肉炖粉条,肖奶奶家再给配一个秘制糖醋蒜,王阿姨家一会儿又给送来了红烧茄子,几家人就这样凑够了一桌子的菜,父亲们从庄稼地里回来,再去打几两粮食酿制的白酒,就这样过着没有粽子的端午,却格外开心。
端午除了全家一起包饺子,我们从早到晚都是有仪式感的。
我家住在中国的最北端,那里的春天来得特别迟,到了端午,才会有柳树长新叶,庄稼地里出新苗。端午的这天,我们会被父母早早地叫起,去折柳叶,采艾草,回来后会把柳叶放在刚打上来的清凉的井水里,据说用这浸有柳叶的井水洗脸会保全年平安。待我们全家都洗漱完成,妈妈早已把艾草上拴上了各色的纸葫芦挂在了房檐。
端午开始,鸡鸭鹅又开始为我们提供当时最富有营养的鸡蛋鸭蛋鹅蛋,我们也用撞蛋的方式庆贺。吃过早饭,我们就约上五六个小伙伴,每个人手里拿着三五个煮熟了的各色的蛋,一起跑到山上站在最高处滚蛋。谁手里拿的蛋滚到山下还没有碎,谁就取得第一关的胜利。最兴奋的还是拿着没有滚碎的蛋与其他小朋友手里的蛋相撞,撞到最后依然没有碎掉,那个人将大丰收,所有人手里拿的蛋都归他所有。简单的游戏,却承载着我们满天的欢乐。
记忆中的端午,还有编五彩绳,挂香包,擂鼓,打锣,扭秧歌的活动。
五彩绳的原料都是我们从妈妈们织毛衣的毛线或者做衣服的彩线上偷偷剪下来,其实妈妈们早已看透我们,只是假装不知道,“偷偷”做出来的成品居然也能骗得妈妈欢心。而香包多是姐姐们模仿妈妈缝制衣服的样子做成的,里面放的就是我们在山上采回来的带有香味的草。
到了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敲锣打鼓,东北大秧歌扭起来。不管动作如何,无论服装多么不一致,只要扭动起来,所有的劳累都一扫而空。
那时的日子虽然贫穷,快乐却很简单;那时的耕作方式虽然原始,人与自然却很近;那时的房屋都是茅草房,人们之间却很熟悉。
越是这样的节日,我越发的怀念从前慢,越发的怀念靠着手工来传承的节日,如今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个假期,是一场旅游,和着朋友圈里的几张旅游图片。
行文至此,悸动不知所言。父母们,可否在孩子的童年打下节日的烙印,留着孩子日后可回忆,可代代传承?愿我的学生们和我同题作文,有真话可说,有真记忆可感,愿读文章的你,亦有自己的记忆可与他人言。
网友评论
也是在探索教书中,只是觉得曾经给我温暖的回忆也想让孩子们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