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为“人人平等”辩护的哲学,我来谈一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这本书是卢梭为当时第戎科学院征文所写的一篇“命题作文”,行文清晰、思路通畅并且角度刁钻,是卢梭在森林中漫步沉思出来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思想实验”:透过细微深入的观察、想象和推演而勾勒出“处于自然状态下原始人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后来又如何因进入社会状态而失去了幸福”。而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便是从“平等”向“不平等”的堕落。
具体谈之前,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说这本书角度刁钻,首先是他在写作方法上“思想实验式”的推演非常牛逼有想象力;其次,在那个时代,“自然神论者”卢梭很大程度上算是反对了当时主流基督教的观点——即世上的不平等是“上帝”的安排,而是进行了“假设和有条件的推论”,这也是这篇论文在当时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以及,卢梭开篇引用并在文中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凡属于自然的东西,我们就不要在天性已经败坏的人的身上寻找,而应当在行事合乎自然的人的身上去寻找”。(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著名的精英主义者认为“人天然是不平等的,部分人是天然的奴隶,而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
全书的两部分其实就两个关键问题:
I.为什么人要平等?
卢梭之前的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里有一种“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天性是邪恶的,因而经常处于无休无止与同类竞争的“战争状态”。而卢梭反驳并认为“人性本善”(这里的“善”非道德层面上的判定,而是说人天性温和不好斗):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到处可找到食物,独居自足,吃饱了便能幸福而不与同类争斗,没有个人财产观念,也没有贪心和对比伤害;有的只是天真呆萌,以及两种最根本最纯粹的人类情感:自爱心和怜悯心,前者出于生存本能,而后者是不愿看到同类遭受痛苦。某种意义上,很多观点套路其实和我国的庄子特别相似——崇尚自然。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最幸福最健全的,而“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平等的,因而最幸福最健康的人类状态应该是平等的。
II.人是如何不平等的?
与“自然状态”相对的便是霍布斯所说的“战争状态”,卢梭称之为人的“社会状态”,人的堕落史便是从“自然状态”转变到“社会状态”的过程:群居并开始共同生产生活,随着技术与认知的发展,拥有技术优势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私有财产的观念便开始产生了;财产的占有,一开始是土地上的产品,后来慢慢变成了土地本身,卢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便是“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出来,声称‘这块土地是我的’,这个人就是(不平等)社会文明的缔造者”,因为土地的私有化必然产生了土地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奴隶”这一阶层顺应而生;人类两大阶层的“战争状态”自此开始,换言之,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最终导致的是无休无止“穷人对富人的战争,没有土地之人对有土地之人的战争”,而富人由于占少数弱势,出于保护自身财产,以保障社会稳定安宁为借口,建立了不公平的契约社会体系(资产阶级的民主体制及贵族阶级的世袭体制),将经济不平等进一步转化为政治权利不平等。
平等的“自然状态”是幸福健康的,但是更进一步地考虑,为什么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是一种堕落和不幸福呢?
卢梭提出了一个概念以区分人与动物本质的不同:Perfectibility。这个词是卢梭自创的,很重要但不太好翻译和理解,意思大概就是:人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完美的能力。卢梭对人这种“能力”的具体描述是:人的perfectibility是一种在reason(理性、智力)的作用下进行的passions(情感、欲望、激情)与ideas(知识、观念)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知识、观念来源于人的某些情感:如我能学会写情书(这种知识和技能),源于我对美女的“喜欢”这种情感推动我的大脑去学;相互地,人的情感也基于某些知识、观念而产生:如一旦我拥有了关于的审美的知识,我便会不可避免地进而产生我实在是帅到逆天这种“自豪”的情感。
人类社会的变迁演化,便是在perfectibility这种“passions-ideas不停相互转化模式”的推动下,从上文提到人最原始的一种情感“自爱心”出发,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再不断产生新的人类情感。知识(技术)上,原始人一开始出于“自爱心”(自我保护和生存)发明了狩猎工具,然后不断革新出房屋建筑技术、冶金和耕种技术、善恶美丑观念、婚姻家庭观念、私有产权观念、土地观念、社会契约(政治制度)观念;而随着知识技术发展,人同样新开发出男女爱情、荣誉感、嫉妒、自傲、自私等情感。最后的终极产物就是人的“自私心”(或者说利己心)这一情感,是谓人类“社会状态”下的根本祸首,因为不平等状态下的“自私心”会无限扩展人的欲望,从而带来无限的斗争:穷人永远不会幸福,因为穷人必然会渴求富人的财富和地位,由于竞争劣势又必定会因得不到而心里不平衡,愤愤不止到极点,就会有社会动荡的革命甚至反抗起义战争;富人也不幸福,因为富人无限的欲望是渴求一些“虚假的荣耀”(如炫耀、渴望被拍马屁、渴望好的地位名声等等),这些“虚荣”更多是一种自我陶醉、想象的概念,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和满足(卢梭所言“终日不安的现代文明人的生活价值,是看别人的评论而定的”)。
因此,总的来说,简言之,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如原始人),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关系,人的心灵深处和天性上向往宁静和自由,一心只是悠悠闲闲地生活,这是人极幸福的状态;而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灵不知不觉中变了质”,人为创造出来的不平等让人失去了本来拥有的幸福。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立马撸起袖子奔跑回丛林里自由飞翔呢?卢梭明确回答说,不。首先不可能,那样会像堂吉诃德企图“重返黄金时代”那样制造滑稽,然后人类的出路在哪里:卢梭在那本著名的《社会契约论》里给出了他的答案。
(卢梭《论不平等》译本推荐:Cambridge那版最好,Hackett出版的也还行但是有些许重要概念有翻译缺陷,中文不了解印象流的话会选商务印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