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洞见,即悟真意

作者: 宁木紫菀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20:21 被阅读138次
    文| 桃夭
    云山淡含烟,万影弄秋色。
    幽人期不来,空亭倚萝薜。

    此诗是元代画家曹云西为倪瓒画作《秋林亭子图》的自题诗。读罢此诗,虽未见其画作,却已从诗境中,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秋深郊外,林梢岭头逐渐褪去绿意,入目皆是生涩晦暗,万壑纵横的山峦,像是以枯墨皴染而成。远山衔雾,缥缈虚幻,群山之下一座凉亭孤立于暮色渐起的林间,周遭幽寂而宁静,独自在此等待的人啊,先是惆怅徘徊,后又倚靠凉亭栏杆,左顾右盼。不久之后,天色愈发暗沉了,高处叠影纷乱,枝柯旁逸斜出,藤蔓覆地蜿蜒至凉亭的栏杆处,这里仿佛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得妙趣天然中,又充满了对无穷生命活力的注解和诗意的探寻。

    诗所描绘,寥寥数句,却将动与静巧妙融合,彷如禅所展现的境界,要于极致的幽微处追求灵性的律动、碰撞和感悟。如同禅宗公案中的当头棒喝,或醍醐灌顶,是要把静默里的活力激发出来,以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这首诗亦让我想起了日本俳句家松尾芭蕉脍炙人口的名句。

    “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俳句是以简短精炼,意境旷达深远而著称,从这首俳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甚至,看到这样的画面。)那时,恰是暮春时节,草庵静谧,古池幽深,忽然一只青蛙跳入平静的水面,随着“扑通”一声过后,四周又复归于宁静,仿佛这一声并不曾有过,又好似这一声已然穿越了渺远的亘古,并将声波的律动延展到此时此刻——

    而此刻的草庵,围栏四周绿意盎然,苍翠掩映的庵内愈加显得深邃清凉,这骤然来又骤然消隐的一声,让幽谧之境走向纵深,让沉入境中的人有了反观自省的觉悟,这幽谧之境似要将人心浮躁,红尘喧嚷淘洗一番,浣出清净自适的本源,不染瑕秽的初心。

    据说,芭蕉在写此句之前,佛顶和尚曾去拜访他。

    佛顶问:“最近如何度日?”

    芭蕉答:“雨过青苔湿。”

    佛顶又问:“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

    芭蕉答曰:“青蛙跳入水中声。”

    一声水响,忽而无声,一切又恢复到极致的宁静,一切又化入“无”的世界,此刻,有我即无我,主客一体,遁入禅寂空境。

    禅,即是静虑,就是让人们在安静中沉淀杂质,滤净烦嚣,恢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灵境界。恰如其分的一声,则是将聚集在生命最深层的活力和灵性激发出来,将思考的方向拉向万物初始的本源。

    无论是曹云西为《秋林亭子图》所写的自题诗,还是松尾芭蕉这首著名的俳句,我们都能读出,在近乎死寂的画面中,忽现的一影蛙跃,一匍绿苔,一围竹篱迎风招展,若隐若现盘旋而生的绿萝藤蔓,数片云霓萦绕远山等等,正是这些极其微小,极其不易被人注意的物象点醒了画面,反衬出静之微妙和生之玄机,使诗境与画意在沉默中响起惊雷声,于瞬间洞见永恒的禅趣真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瞬间洞见,即悟真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ir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