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学爱好者红林社菩提岛原创文学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第七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第七章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9:04 被阅读0次

    破如来“名相”,就是要让世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如来,不可为“名”而行,不可心住“名相”。可实现社会中有人为“名”所累,有人求“名”而苦,有人依“名”敛财,有人占“名”办事。在佛祖如来眼中,“名”只是那一秒的权威,那一秒的自己,而不是一世的权威与自己。名,只是世间诸相在世俗与时间里的代号,并不是事物的真实性。一切事物在时间面前都会消失,什么名望,什么地位,什么财富,都会灰飞烟灭。所以世人应该将注意力与精力放在时间维度,解决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时间承载的事物,那只是事相,是幻想。

    这一品叫威仪寂静分,首先要说明一下,《金刚经》在大藏经中是不分品的,市面上流传的读诵本常见分成三十二分,传说是南朝梁昭明太子加的。据说昭明太子的母亲诵金刚经时,因为经文太长觉得读起来不顺,更背不起来,所以昭明太子审思经义,将经文分割成三十二品,并为每品都加了四个字的标题。每一品的四字标题是昭明太子对经文的深度理解后的世俗化,是带有礼教思相的品名。对于“品名”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品名是后人的理解与总结,不是佛祖如来的意思,分品取名,只是为了让后人更容易学习经文,心不可住于品名上。

    威仪即仪表、言行、风度等外在的表现。“威仪寂静”,即真正的威仪是超越威仪的。这是从来、去、坐、卧这四种最日常的行为来阐明对任何东西都不要执著。达到这种空掉一切的境界,也就“威仪寂静”了,因为四威仪在心理上都不存在了。寂静指涅盘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盘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宗教意义为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心镜明,长鉴照,寂静修行弃喧闹。”《云笈七签》卷十七:“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名真慧。”寂静,华文解释为没有声音;安静,很静。见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

    只所以要解释一下“威仪寂静”的意思,就是想找到其最原始最直接的意思,中国文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引申出其它的意思,而这些意思是不利于我们学习的,因为过于世俗化。威仪与寂静放在这里,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不可能合在一起做标题的,按理来说,威仪是不可寂静的,就像高官府地必是车水马龙,这是世俗之意,真正懂得为官之道的高官,其实是门前高悬咸鱼,远离世间俗事,因为他们明白,位高权重,是为民为君而用,不是用来炫耀和谋私利的。真正的威仪不是表现出来的,凡是通过外在表象想表现出威仪感的都是在装逼。威仪者,必是外表平静内心强大,威仪是从体内散发出的能量产生的。真正的威仪,就你像佛祖如来的“行、住、坐、卧”看似简单的动作,但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一行一动中体现出力量的强大。威仪寂静,既是如来的状态,也是无为大法的状态,无形无相,无来无去,无生无灭,自有寂静之相,无为法,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孕育万物,助其圆满,自有威仪之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第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mn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