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2869/c370a68f6b237326.png)
事物的发展总是物极必反。佛教在中华大地的普及与兴盛,引发了三大矛盾冲突,进而导致四次灭顶之灾,史称灭佛事件。
一是政治冲突。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很多统治者之所以欢迎佛教,并大力扶植,主要的考虑是教化民众静修向善,便于统治。但是随着佛教的兴盛普及,出现了众多自立信仰的佛教团体,动摇了朝廷的权威性,引发了统治者的恐慌。
二是经济冲突。佛教兴盛的直接表现是大量兴建寺庙,和僧侣数量的剧增。造寺庙需要消耗大量的钱财自不必说,单说僧侣,一个人如果进入了寺庙做了僧侣,他就从一个生产者变成一个被供应者,而且寺庙不交税,不服役。这样一个不交税,不服役,不从事生产的庞大队伍,给社会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
三是伦理冲突。佛教提倡对家庭关系的疏离,僧侣要出家。而中华文化恰恰是以家族的宗亲关系作为基本关系,如果像佛教这样无视婚嫁传代的话,那么中华文化的根基将不复存在,这根本就是一种文化对立。
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这促使统治者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于是就频频出现了灭佛事件,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四次,虽然起因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以上矛盾冲突。
第一个灭佛的是北魏的太武帝,他相信的是道教,下令诛杀僧侣,焚毁佛经、佛像,在全国禁佛、非佛,就造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浩劫。
一百三十年以后,周武帝冒着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下诏书禁佛,毁灭佛教经书以及佛像,并下令让佛教僧人还俗。诏书一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拆毁了境内的几乎所有寺庙,毁了很多经书与佛像,僧人都被勒令还俗。
又过了二百七十年,唐武宗认为佛教违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大规模地灭佛。他提出寺院分三种,上等寺院能够留下的僧侣二十个,中等寺院留下十个,下等寺院留下五个。在他的灭佛的过程中,收缴良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余众,拆除寺庙4600所,史称“会昌法难”。
五代末后周世宗柴荣进行了一次灭佛运动,对全国的佛像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不仅毁坏打破佛像还毁坏一些寺院的建筑,连一些僧侣也不放过,被后人称为柴荣毁佛。
三武一宗的灭佛,虽然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以后,思想已深植社会民心,因此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却始终屹立不摇,并很快地复兴佛法,展示出佛教顽强的生命力。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