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我的生活我的澳洲每天进步一点点
中国人在澳洲职场必须要了解的几个准则 ​

中国人在澳洲职场必须要了解的几个准则 ​

作者: 安祖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7-25 19:28 被阅读0次

​一个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在西方的工作环境下,很难做到完全的融入。往往需要自己有很强的反省能力。否则会有水土不服。

人要了解自己本身就很难。有些人即将面临死亡,也未必真正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尼采也曾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一个生活在西方的中国人,在陌生的文化背景下,除了要去认识自己。还要去认识周围的西方的同事就更加的困难了。但是,好在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一个人只有更好的的认识了自己,也才可能更好的认识他人,了解他人。

刚到澳洲不久的时候,我拿到一份大学行政处工作,需要尽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我发现除了熟悉大学相关的业务以外。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理解我的同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

作为一个在中国接受了系统教育的人来说,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已经固定。有些观念已经植根于潜意识,自己也未必察觉得到。在一个全新的完全是西方人的工作圈子里,我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所适从。尽管,在表面上我表现的很自信。其实心里很多时候没有底。尤其那还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年代,内心深处也觉得西方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领先于中国的,西方的月亮到底是比中国的要圆些。多少有点没有底气。

我的西方同事对中国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中国移民已经是遍布全球了。在我的澳洲同事的眼里。中国人普遍被人认为是比较害羞,内敛,胆小,少言寡语,没有主见,不太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西方人甚至会因为你语言不好,会自然的觉得你不够聪明。他们不了解中国人,也无暇去了解他的偶尔的几个中国同事。尤其是他们是主场,自然是有点优越感的。

经过我多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供参考。

你的头交给你工作就是希望你去独立完成,不希望你事事都请示。

你的头交给你的任务是希望你可以独立的完成,不希望看到你事事需要方向和指导。如果你每件都需要请示,也是对你的头这个资源的浪费。你的头的主要精力要放在管理整个团队,进行资源配置,财务评估等有决策需要的事务上去。如果你不断用一些具体的事情去麻烦他/她,很快就会让人觉得你工作能力有限。

在这个问题上和中国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普遍有一个特点。很害怕犯错误,不敢做决定,也不敢承担责任。往往喜欢有了事情请示领导,求方向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这样一来,言下之意是,出了问题,自己也不用扛,因为是领导的意思。

在任何一个西方的职场,每个职务都有一个详细的工作职务描述。也就是很明确的列好了你该负责的具体事务。一般你在面试的时候,就需要向面试官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一般的面试都会要求你举例说明,你都做哪些具体的事情。而哪些经验可以证明你有处理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因此,你既然是这样被招聘进来的,你在工作中已经有了处理你的工作的基本能力,你就应该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当然要把一份工作做好,除了个人能力,以及个性方面的特点以外。

中国人喜欢做事中规中矩,不要犯错,一定什么时候都给领导请示,但是在西方工作环境里,就不能这样了。你要是请示的多了,也就是你工作能力有限的例证了。

研究能力是中国人普遍的一个弱项。

在中国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出来的学生,普遍会做题。但是,独立思考问题,研究能力一般比较弱。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少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个能力是西方教育的核心问题。从很小的时候,西方教育就教孩子要对某件事情,要有一个自己的观点,也要敢于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论支持。西方教育突出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是从小学教育抓起的。而我们中国教育模式往往由于资源,环境,文化模式以及教育模式不同,很难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下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习惯了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那个答案也就是老师说的标准答案。在研究能力方面就更加比较不熟悉了,在大学教育里面也未必做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更加不要提中小学教育了。

而事实上,在实际的很多工作中,往往需要你带着问题去研究,去思考,然后去找出来一个方案去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等着你。

我在刚开始在行政中心的工作的时候,有很多资料都需要自己去研究。在大学的网站上去找,去研究。不可能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写在培训手册里。再加上,大学的网站经常更新,有很多新的资料和政策颁布也需要及时更新信息。具有学习和研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你可以主动承担其他的事务。但是,一定要适可而止。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我们崇尚的是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职场上领导希望你多多的承担额外的任务。这样做是为了给领导和单位分忧。你要是不贡献,不主动,被认为是不热爱工作,不热爱集体。可是在西方的工作环境里,就我经验而言,你可以承担一定的不属于你的职务之内的事情,但是,不能一定要适可而止。如果你一直做了很多你的职务意外的额外的事情,反而会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带来混乱信息。时间长了会造成不利的后果。进行合理的资源和人员的分配是你的领导的职责,他/她需要每个年度去评估预算,工作量,申请资源,同时为来年做规划。如果工作量发生变化,需要聘用更多的人,你的头也好向自己的领导去请示批准一个新的岗位,申请新的资源。所以,一个良好运行的部门,需要暴露出来自己的问题,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现有人员的超额负荷来实现。

如果你一直在承担额外的工作,你自己自然会很劳累,也难免有负面的情绪,时间久了,还会集中的爆发你的负面情绪,和你一起共事的人也会受影响。

3.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表达,不要憋着,然后突然爆发。

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人,是在“吃亏是福”的教育下长大的。这个观点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怕你的是,你不愿意吃亏,你也不认为吃亏是福。你只是忍着而已。不去表达不等于你没有意见。很快就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人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找一个机会大爆发。不是说你忍了就可以了,那个情绪就没有了,迟早是要还的。

再就人际关系来讲,你没有表达出来你的真实感受,你的同事自然以为你没有问题。根本不知道你心里不舒服。

结果你自己又不懂得排解,哪天突然情绪大爆发,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所以在有情绪的时候,准确的表达你的情绪。让你的同事知道你的感受很重要。这也是职场很重要的一个情绪管理的问题。当然在表达的时候,就事论事,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从抱怨他人的角度出发。

也就是说,在和你的同事相处的时候,你需要把你的底线很快的表明。否则你的同事会认为你没有问题。这是西方人习惯的沟通和工作模式,他们也不了解也没有精力去了解你习惯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所以当你忍不住了,情绪大爆发的时候,人家往往会觉得你莫名其妙。

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出了沟通的问题,一定是双方的问题,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如果是自己的责任一定要承担,不能出了问题就做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在西方的文化里,这是不能被接受的。

小孩子在很早的时候也会被进行情绪管理的教育。从小学时候开始,老师就开给学生讲情绪管理。西方的小孩很早就:人是有各种情绪的,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 你也有权利拥有各种情绪。但是,你需要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而我们中国教育中,据我所知,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课题被老师和家长研究过。至少在这代人,没有一个父母或者老师教给孩子这些道理。

人际关系可以很简单, 工作之余没有必要和同事保持社交关系。

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很简单。如果你希望它简单,它就可以很简单。在中国也许做不到,在国外一定可以。你可以把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分的很清。下班后,可以不和你的同事和办公室有任何关系。大家也不会觉得有问题。也就是说,工作单位的同事不必进入你的社交圈,除非你真的很喜欢这个同事,主动的邀请他/她进入你的社交生活。

一般而言澳洲本地人有一个固定的社交网络。他们土生土长在这里。他的家人,朋友都在附近街区或者同一个城市。他们有着紧密的社交联系。有些人也许和小学同学都在保持联系。每个人的社交圈基本上是饱和的。没有多余的空间给“外围的人”。

而中国人刚刚移民到国外,家人和朋友都在国内。除非个别的人有些和家人一起移民。一般情况下,社交网络急需新鲜的血液,再加上到了一个新环境,很自然的希望尽快的交朋友。往往会给人一种很迫切交朋友的感受。其实大可不必。想要认识一个人,和一个人交朋友,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短时间,又跨越了文化,是很难的事情。

同时,和你的同事交朋友也不是明智的举动。除非这个人是你真正喜欢的人。否则,以后你们之间还会因为远近亲疏的问题,对你和其他同事的相处带来麻烦。正所谓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江湖。

在西方的职场生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以上这些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探讨。要想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需要人有很强的反省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而这些能力很有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终身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在澳洲职场必须要了解的几个准则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sj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