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81088/28a31ed8c58393bc.jpg)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有时候说的话是无意识的。如果安静下来,听听自己使用的语言,不难发现有多少暴力语言的存在。
当了母亲以后我对儿童教育不得不产生兴趣。因为女儿的存在,我无时不刻的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好母亲,为了她,我想成为她心中最好的母亲。我女儿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她会突然抱着我说,
“妈妈,我爱你,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Mum,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Mum, if you are a flower, Iwould pick you” !
不管她使用什么语言,她对我的爱是那么的温柔。也许是因为她的温柔和对我的爱,让我更加迫切的我自己也是一个温柔的人,每天使用这温柔的语言,好好的去爱她。
反思我们成长的道路,有多少“暴力”的语言伴随着我们。让我们变得对“暴力语言”没有了辨别能力,把“暴力的语言”当成了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的语言相信我这代人一点都不觉得陌生:
“你为什么这次考试这么低的分,你下次再这样,小心我凑你”!
“你不给我好好好说你在学校的表现,等我回头要找你老师问… 如果你表现不好,等着我回来收拾你”!
“你赶紧把你的房间整理了,把你的玩具和书收拾好。要不然我把它们扔掉”!
这样的话语里看似平常,也是父母惯常使用的语言,也许是因为它简单,直接,而且立竿见影。可是,这样的语言背后却可以让人感受到父母的不安全感。因为父母的不安,语言才充满了威胁,恐吓。在这样的语言下长大的孩子,也会内心充满不安全感而恐惧,继而对孩子的心里会造成不可抹去的阴影。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的例子,多不胜数。当孩子在外面和人打架,受了委屈,
“你为什么不也打别人,自己就知道在家里横!”心里也气的不得了,可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看到孩子写作业写不出来,
“你怎么连这个题都不会?你到底天天在学校学了什么”?甚至还会再补上一句,
“你怎么这么笨!还天天说自己聪明!你这么笨像谁啊”?
用“笨”“聪明”这样含有价值判断的语言去给孩子贴标签,只会让孩子有天只会认为聪明是天生了,后天的努力机会没有意义。实际上,努力的最做好一件事情,努力的去成为自己要成为的人才应该是我们给孩子应该灌输的理念。
最可怕的是,有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说了什么话。只管情绪的发泄。因为那个时候最重要的自己发泄的需要。语言是否合适根本不在乎。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父母的担忧加剧了。小时候,孩子不懂得顶嘴和分辨,往往就是接受父母的“暴力”,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看法。也看了几本书,知道一些道理,自然懂得了反抗和反叛,如果父母还是用类似的语言,马上和父母顶嘴,
“我这么笨,还不是因为你笨啊,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算是轻的。有时候会和父母对抗,冷战。这个时候的父母会觉得千般委屈。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的不听话,这样的对我,我含辛茹苦的把他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居然这样对我,没有良心的家伙”!
可是为人父母的有没有反省下自己的行为,孩子今天的行为在很大的程度是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孩子今天的“暴力”行为和语言,是因为他们小时看着父母如此和他们沟通,或者看着父母如何彼此沟通。做父母的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温柔的说话。温柔的沟通。等孩子大了,才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自己的孩子都是无力的表现。非暴力语言无处不在,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的审视自己的语言。
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各种各样的理论。我们先不去谈大道理,也不去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去做各种价值判断的事情。还是具体的分析下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如何去做到不再使用暴力语言,尤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作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写,在西方世界里很流行的一本书。马歇尔.卢森堡早年从师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由于他本人的执着和努力,发展出积极影响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其指导原则就是用爱去倾听对方的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占据我们的心灵。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例子,和可行性的操作步骤可以帮助人们去练习操作。实实在在教人如何和他人沟通,和他人好好说话。如何使用非暴力语言。这本书提出了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具体的讲,
第一:留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对方所做的事情,不做任何价值判断和评估。不掺杂任何自己的喜恶。
第二:就自己所观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害怕,喜悦,开心,愤怒。
第三:接着,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者愿望,或者提出某种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表达自己的什么样的需要,或者需求没到得到满足,才会有上面的一些情绪和感受。
第四:为了改善状况,我对你的需求是什么?注意:是“我对你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我要求你作什么”,语气和位置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拿上面的一个例子来说,看到孩子把玩具和书乱扔,没有收拾好,自己忙了一天的工作,回来还要收拾家里,自然很恼火。但是,发火和威胁是没有长久的作用的,就是威胁有了效果,也是还是因为恐惧你的“淫威”而去收拾玩具,并不是主动的行为。
1. 观察:
妈妈说“我看到了你的玩具和书到处都是,没有放回原来的位置,家里很乱”。这是在表达我“观察”到了这个情况。
2. 感受:
“妈妈不喜欢看到玩具乱放。妈妈有些失望,因为这个事情我们说过很多次”。这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你不喜欢,你有点失望。
3. 需要:
“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回来还需要做饭和做家务,妈妈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这是表达作为妈妈的需要。
4. 请求:
“我希望看到你每次看完书,可以把书放回书架,玩完玩具,可以把玩具收拾好。”这是在表达你的请求。
这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当然在实际情况中,需要灵活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练习,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的沟通模式。同时,这个方法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以爱的名义出发,让爱融入各种关系。如果没有爱,只有指责和抱怨不可能实现非暴力沟通。
说起来好像简单,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在现实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解决,才可以看清楚,到底自己对孩子是爱,还是夹杂了其他的负面情绪。
首先,爱是无条件的,如果你的爱有条件,需要孩子给你回报,包括心理的回报。如果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你表达爱的方式,很有可能变成以爱的名义去勒索孩子的感情。
“你怎么能如此对你妈妈,我天天多么辛苦的工作,供养你上学,结果你考试居然是这样子”?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感情勒索”你的付出应该你自愿的付出。也是你的责任所在,和你的孩子如何表现应该分开。
其次,自己应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中,难免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加上往往由于繁忙,没有很好的关照自己的内心和身体。难免情绪失控,焦灼。但是,情绪是可以学习管理的。清楚自己的情绪的起伏变化,觉察到自己的感受,也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努力让自己需要得到满足。比如,需要休息,需要倾诉,需要锻炼等等。
非暴力沟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分清楚自己的情绪和实际的情况,不做太多的价值判断。而是就事论事,同时观察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要,继而对他人提出请求。但是,这个沟通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无条件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