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几年前一直倡导快乐教育的理念就在今年话锋急转,家长们看完了“快乐教育能快乐到最后吗?”便无法佯装淡定,上幼儿园的开始发现所谓的散养与体制内教育有些无法对接,上小学的发现不上幼小衔接学习班让家长们看见成绩时捉襟见肘。
说好的快乐教育,怎么慢慢的就不行了呢?
那天和朋友聊天,提到六一儿童节的演出,朋友一脸无奈,说老师反应自己的女儿有点跟不上节奏,就给孩子报了个芭蕾舞蹈班,让孩子练练。又说,孩子特别有主意,她要说看完动画片再去幼儿园就真的把动画片都看完了九点才去幼儿园。去幼儿园不换鞋子,在教室里游游荡荡不和大家坐在一起。孩子4岁了,同龄的孩子都会说英语,自己的孩子不会英语,又报了英语班。最后的一句话说出了很多80后父母的心声“都说快乐教育快乐教育,怎么教育教育就不行了呢?"
快乐教育的误区---快乐教育不是散养
多数80后的家长都是“高压”下长大的孩子,各种规矩无处不在,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因此,作了父母,一心要为自己的孩子营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教育氛围。
于是,纷纷效仿国外“散养的孩子更聪明”的教育理念。在这些家长嘴里,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对孩子不要那么多规矩,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不要求他们怎样怎样,只有快快乐乐的就可以”等等。
散养的文化背景?
国外的散养有着长期的独特的社会文化根源。国外的散养的基础是平等和独立。从出生后就独立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睡觉,到自己吃饭、自己玩耍、自己处理与小朋友的冲突、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整个社会都在崇尚个体的独立,每个家庭也都在这样的文化下教育孩子。所以散养有着社会包容性和文化一致性。
比如,孩子可以直呼任何人的姓名,孩子自己不吃饭就饿着等着下一顿,孩子忘记带家庭作业家长不会给你送去学校,做错了事情就要被禁足,这些都天经地义、无可置疑。所以,散养的边界在于孩子要自己为自己负责和自律。
国内的散养变成照葫芦画瓢
我们希望释放孩子的天性,我们也希望孩子无拘无束的长大,于是我们争先散养自己的孩子。
然而,孩子可以不好好吃饭,但没饿到下一顿家长就把加餐送到了嘴里;
他们可以出去抢别人的玩具,被干预时哭闹着可以再换来新的玩具;
他们可以站在家里餐桌上、椅子上通过居高临下来探索这个世界,外出进了餐厅后他们仍要站在餐桌上指点江山;
孩子的作业落在家里,家长不仅得第一时间送去还要面对“你怎么收拾书包时没把我作业放里面”的质问时哑口无言。
国外的纯散养在国内真的水土不服。
快乐教育对散养的兼收并蓄
快乐教育首先崇尚尊重孩子天性与个性,所以,散养里尊重孩子天性和个性的部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在尊重孩子天性和个性时,需要拿出无形的尺即规则来“丈量”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尊重天性,但前提是遵守规则,越界了就会产生后果,孩子要为这个后果负责。
很多家长会问,这怎么理解和实践?
很简单,孩子喜欢大呼小叫、呼朋引伴,在家里在户外无可厚非,但是在公共场所,比如医院、电影院、餐厅、学校,这种行为就是扰乱秩序了。
每个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但是需要家长给出有一个时间的限制,看一集还是两集,或者只看二十分钟还是三十分钟,这是规则。
孩子小需要他律,你帮他建立概念,慢慢的,四岁到五岁的阶段,孩子会自主的完成由他律进入自律过程。
到底怎样才是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是在尊重孩子天性与个性的同时,给予正确的、适时的引导。
首先,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各种玩耍,那家长就在有限的边界内为孩子营造各种无限玩耍的可能。下雨了孩子就是喜欢玩水,家长怕着凉,那我们可以给孩子穿好雨鞋、雨衣,在规则下玩耍,规则是什么?规则是只能玩30分钟,不能滚在水里。孩子有了边界,也少了你在外面的大呼小叫。
其次,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外向的、大胆的孩子喜欢尝试,内向的、谨慎的孩子细心。父母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不是没完没了的修补短处。短板木桶原理不知道害了我们多少年,短的就是短的,与其花时间不断修补短的,不如让长的更长。
静的孩子喜欢钻研,那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拼图、拼插玩具里进行思维锻炼,喜欢表演的孩子就让TA在舞蹈和歌唱里找到自我,喜欢奔跑运动的孩子就让他在踢球、打球的过程中摸索技巧、懂得合作。
“快乐”的部分完成了,那“教育”的部分在哪里呢?把你想传递给孩子的知识、常识等等,融入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比如下雨玩水,我会用拟人的口吻告诉帅帅雨的形成,比如玩喷泉的水,我会告诉他自来水和中水的区别,这样他就知道为什么妈妈要求他不玩中水。
家长们都喜欢带孩子去动物园、水族馆,那我们是不是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了呢?我们有没有给孩子重点讲讲TA喜欢动物的习性呢?很多家长说,拜托,我可不是百科全书。你也可以不是百科全书,可是孩子的百科知识从哪里学来呢?等TA 进入小学,从自然科学的课堂上吗?
记得有一次在水族馆,海洋隧道里有一个潜水员在清理脏物,所有的家长都会让孩子看那是潜水员,却没有家长告诉孩子潜水员的装备,以及为什么潜水员要戴潜水镜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罐,这是多么好的植入知识的机会啊。
你不要以为孩子不记得、也不明白。我给帅帅只讲过一次深潜和浮潜的区别,那天他在看《熊出没》时,看到光头强戴着浮潜的面具进行深潜,他就告诉我,这样不对,这样有危险,因为光头强带着的是浮潜的面罩。我当时也很惊讶他的分辨。所以,家长们不要小瞧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
世界三大教育圣经-《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其中在《卡尔·威特的教育》里,小卡尔威特的爸爸在52岁那年有了小卡尔威特,因小儿子婴儿时期反应迟钝,作为牧师的爸爸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小卡尔威特在八九岁时就精通德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10岁进入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玩耍中进行知识的普及。父子去大自然里“散养”时,老卡尔威特都提前做好功课,在看到植物、动物、昆虫时把前提学习到的植物、动物、昆虫的知识讲给小卡尔威特。
很多家长说,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可以没问题,但是也不要让自己的低于同龄的平均线吧。
邻居聪聪,运动男孩,一年级过半。那天与他爸爸聊天,爸爸说聪聪就不喜欢回家,因为回家了就要做作业、妈妈要给聪聪补习功课。因为没有参加幼小衔接的学习,所以,聪聪的成绩不好,碍于老师的压力,家长们也不得不立正站好,和孩子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聪聪爸爸说,都说要有快乐的童年,这回也没办法了。
真刀真枪的学习,是不是就没有快乐了?
看看历年的文理科状元,哪一个是父母逼着学习考出的成绩?再看看历年国内学生考到哈佛、麻省理工的学生,哪一个是愁眉苦脸、一脸的没童年?学习是枯燥是乐趣,是主动是被迫,要看你给孩子怎样的引导?建立怎样的氛围?
姑姑是一个文艺方面很突出的人,在教育子女上有自己一套。一心希望自己的女儿在文艺的路上走下去,可是女儿偏偏喜欢理科。妹妹在班级里也不是力拔头筹的孩子,但她很有自己章法。姑姑也尊重女儿的选择,考进南开数学系后,学的不亦乐乎,然后毕业时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硕博连读。今年博士毕业后,又要进行博士后的学习。
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学习的路上提供各种支持,为孩子描绘未来生活的蓝图,这是身为家长应该给孩子的引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所以,父母们需要在孩子的幼年培养孩子探知的心,耐心的面对无止境的“为什么”,精心的编排需要探知的各种“然后”。
还是要提韩国首席母亲,她在培养六位博士孩子的时候,并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成功,而是给他们呈现了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对社会有着不等的贡献的画面。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但是送奶工人和美国总统这两种不同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度也是截然不同。她会让自己的孩子去看《林肯传》,给孩子灌输一种“对社会贡献大”的理想和价值诉求。这是一种智慧的、潜移默化的引导。
将真正的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此快乐教育非彼快乐教育,快乐教育不是散养。快乐教育是在尊重孩子天性与个性的同时,给予正确的适时地引导。
快乐教育的精髓是爱、接纳和规则。有了对孩子爱的包容和理解,有了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个性的接纳,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规则,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有“省心的以后”,就要有“用心的当下”。
顺便敲一下“甩手父母”的钟,做父母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捂嘴笑)。
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期待你的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