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阿韦 完璧;配图:成都市《锦江年鉴(2008)》编辑部提供 】
在20世纪20~30年代,说起买帽子,绝大多数的老成都人都会提起福兴街,都知道那里是卖瓜皮帽子的,因其有鳞次栉比的帽店,所以又被称为帽子一条街。作家李致曾在其文章中描述:“当时成都的街道,多数商店都卖一种商品。例如,福兴街主要卖帽子,半边桥街则多是卖鞋的 。”(引自四川人民出版社《走近老成都》第32页) 福兴街的帽铺一般都是老板全家自行操作,请技工制作,招徒弟打杂,由于它价廉物美,经久耐戴,很受百姓欢迎。成都和平解放以后,福兴街的帽铺改做船行帽、鸭舌帽或兼营其它业务。
2008年改造后焕然一新的福兴街,卖帽子的商铺如今很难寻觅了(《锦江年鉴(2008)》编辑部提供)福兴街上有一家叫“不二云”的帽铺。乍一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所谓“不二云”,是说的商店的商品价格说一不二,决不虚增售价以便同买主讨价还价。“不二云”店的诚实坦白,让顾客放心,掏钱购物欲望大增。商家取店名“不二云”,无非是要告诉顾客他是讲诚信的。这可见《后汉书》所言:京兆人韩康,常采药于名山,然后在长安市出售,口不二价三十余年。一天,有一女子向韩康买药,韩康坚持他的药价说什么也不能少。女子生气了说:“难道你是韩康?你的价格真的就说一不二?”
(下篇:《福兴街上算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