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常说,“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才是问题”
体验的六个水平

渴望的水平,每个人对于被爱、被接纳、被确认和被认可的渴求。这些对爱自己、爱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所爱的渴望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渐渐成长时,这些渴望得到满足,或是未得到满足的方式,都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成熟以及处理我们自身感受有很大的影响。
预期:自我没有得到确认,“我不够好,我不值得别人爱”
知觉:有时被认为是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者印象,常常与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强大、牢固难以拆分。
感受:强烈的依赖过去的经验基础。普遍的反应性感受包括受伤、恐惧和愤怒。
应对:一种所谓的防御或者生存机制。应对模式常常作为保护和求生方式,服务于我们。检测自己的自尊水平,审视自己就如何生存而产生的知觉。
行为:是人们应对模式的最终结果和个体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行为是自尊的一种外部表现。
萨提亚倡导对所有的体验水平展开工作。
这几天阅读了《你好,焦虑份子!》《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疯子的自由》《医治受伤的自信。

这套书不错,最有感觉的居然是《疯子的自由》,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两种疯子,无论是真疯还是被社会以及自我的经历认识逼疯,治疗都需要建立在对“疯子”的尊重基础上,每个人生而平等,都拥有自由的权利,咨询师谈话法,接纳和尊重一点点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了,但看上去是幸福的。
人总该有自己坚持的信念,发自善心和对生命尊重的信念才有可能坚持并获得成功。
看完四本书我和七十岁的妈妈探讨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说起小时候他们把我送到奶奶身边给我带来抛弃感,让我一直拼命努力证明自己很好。别人一说我我就会应激反应,那是自我保护机制。我说妈妈你也可以想想姥姥姥爷在陪你成长的时候给你的教养模式对你的影响,妈妈说她一不干活姥爷就揍她,所以她就很能干。接着我们聊双胞胎宝贝各自想法产生的原因 还有她们行为模式背后是什么原因,妈妈居然能听进去还说,好好陪伴。
这是总和我杠的妈妈吗?
我说一个孩子事业和财富的发展都需要修复和妈妈关系,她笑。这个早上的沟通给我力量,真好。
我发现这段时间我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本书的同读,我能够带着爱带着思考和觉知去做事,平和的和母亲沟通,而我也能感受到她浓浓的爱。
幸福在当下。
给自己的礼物,感恩同读,让我有力量迎接它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