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高人是怎么来的——《论语》学习364-365

高人是怎么来的——《论语》学习364-365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3-02 11:17 被阅读53次

    宪问篇第十四·三二(36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钱穆译】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的不能。”

    【杨伯峻译】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

    【傅佩荣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孔子不止一次地强调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在《论语·学而16》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论语·里仁14》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在《论语·卫灵公18》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也。”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人知道的。他这样经常、反复地说,就是为了告诫学生,如果自己能力修养还不够,就不要着急想为人称名或出人头地。

    孔子也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20》)君子一切求其在自己,只有自身的能力修养提高了,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领悟到这一点,所以社会上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倾轧碾压的事例层出不穷,不惜违背做人的原则,做出一些沽名钓誉,有损他人利益的卑劣行径,反映了人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人人都抱怨社会是残酷的,现实是骨感的, 殊不知这些抱怨都是自己心浮气躁的积累。为什么有人对社会能仁至义尽,能安身立命,而有的人却整日贪得无厌,时时想着出人头地,就是他们内心的追求不一样。因此,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保持平常心,同时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宪问篇第十四·三三(365)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钱穆译】先生说:“不在事前逆测人诈我,不在事前揣想人对我有不信,但临事遇人有诈与不信,亦能先觉到,这不是贤人吗?”

    【杨伯峻译】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罢!”

    【傅佩荣译】孔子说:“不先怀疑别人将会欺骗,也不猜测别人将会失信,但是又能及早发觉这些状况,这样的人真是杰出啊!”

    逆,预测,揣度。逆诈,事先猜疑别人存心欺诈。亿,猜测。信,信实。觉,察觉。抑,但是。

    这里的贤不是指品德了,而是指才能了。贤的前提是先觉,人为什么能先觉?是因为心中洞明,诗说“世事洞明皆学问”,能做到世事洞明是一种学问,是人生的历炼,是平常学习和修炼而来。能做到世事洞明,是对有疑惑的不怀疑,不妄加猜度。只有一生经历过很多事,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才能有“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境地。心中有明镜,就可以洞察别人的意图,无需妄加猜想,就可先知先觉,这是真正的才能。明若观火,洞察一切。

    不免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很玄乎?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或看到或听到高人,他们看事情、分析事情会比我们明白清晰,思想比我们成熟豁达,见解独到中肯,这些表现高人一等的原因就是他们比我们有更渊博全面的知识,更丰富开阔的阅历,更成熟自由的思想。这些都是他们对事物能作出准确判断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和实践,有朝一日,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实践,我们也可以让自己慢慢变成高人。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论语》学习363

    《人生路上学〈论语〉》目录

    千里马的品德——《论语》学习366-36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人是怎么来的——《论语》学习364-3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ta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