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看李笑来的文章的时候,总能获得意外的惊喜,特别是看“财富”专栏的时候,几乎每篇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特别的有用。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他写的这些全是鸡汤,只能给人带来三天的热度,等热度一过,生活又会恢复平常。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青年从哲人哪里听到了阿德勒的思想,觉得特别有用,也在生活中积极的去运用,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这段路却充满了坎坷,也出现了很多的疑问。
事实上,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像这个青年一样,一次次被阿德勒的思想震撼和折服,既想反驳想被说服,看完书之后,正如书名所言,被讨厌的勇气确实提高了一大截。
但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也出现了青年遇到的困惑,比如三天热度过后,觉得阿德勒的思想太过理想化,甚至有些观点很绝对化,就像青年说的,虽说阿德勒的思想是哲学,但归根结底还是散发着哲学气息的宗教。
1.哲学与宗教
时隔三年,青年再次来到哲人的书房,于是就有了“勇气两部曲”的下部《幸福的勇气》,在这本书的开篇,哲人讲到了第一个困惑,如何区分宗教和哲学?
关于宗教和哲学的最大的区别:
宗教主要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
哲学是通过没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
哲人打了比方,说我们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不停地往上爬,在这过程中,会心生困惑,反复地自问自答,目的还有一个:到底要爬到什么时候?偶尔,会听到一个声音说“即使再往前走也没什么了”之类的话,于是,我们就停了下来。但,我们停的地方是否是目的地呢?也许是,也许不是。
在哲人看来,停止攀登,或者中途跳下来,我称之为“宗教”。哲学则是永不止步。
2.“知道”到“做到”
哲人的这个比方,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半途而废”,只是在宗教哪里,这个“半途”是有一个固定终点的,也就还说,只要达到某个标准就可以了。但是,在哲学哪里,这个所谓的终点,只是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而已。有点类似于“活到老学到老”,只要生命不止,就要不停地向上攀爬。和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成长者很像。
哲人通过这个例子,是要说明阿德勒的思想,就像那个长长的竹竿,不是你听懂了,觉得有道理,它就能像灵丹妙药一样,吃下去立刻药到病除。而是,需要你不停地去实践,不停地去攀爬,甚至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只要你停下来,就会陷入“宗教式”的放弃。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东西听着有道理,但是没有用。
感觉有点强词夺理,但哲人要说的是,知道不但不等于做到,而且这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勇气。
就像知道了跑步的好处之后,接来要做的就是一个字“跑”。至于,什么时候是个头,哲人答案就是:一直跑……
3.改变需要勇气
再回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边很多思想就像跑步一样,但是很多人的现状是,打死都不跑。
这背后的原理不是不想跑,而是不想改变,改变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也可以说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
结果就是,无论多痛苦,多不满,还是想“维持现状”,不但维持现状,还为维持现状找很多借口。
4.继续探索
再回到践行阿德勒思想过程中出现困惑的青年身上,我们就会发现,第一,他妄想阿德勒的思想像灵丹秒眼一样,吃下去药到病除;第二,在践行的路上,青年虽然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但还是缺乏改变的勇气,这个勇气就是持续向上爬的勇气。
这有点类似于“日更写作”,写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问题,但是持续写下去,就不仅仅需储备、质量、坚持了,更重要的是勇气。
知道勇气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勇气两部曲”的下部《幸福的勇气》,一起来看看,具体的行动的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