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瑜
小时候,我常常喜欢一个人蒙在被子里无声无息的哭。除了自己能听到
眼泪划过鼻间散落在枕头的滴答声外,其余的一切外在声音,我会努力克制自己,尽量不发出哭声。
我想,大部分的孩子受到伤害后,无不例外的会躲到妈妈的怀抱里放声啼哭。那时候,他们是纯真的和简单的,不会伪装自己的情感。
在懵懂的童年时期,由于成长过程中种种的不如意,我被迫学会了用各种方式隐藏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甚至
学会了迎合和讨好。儿童时代的自己,有着小大人般的沉稳和冷静。
记得很多次,我被伤害的体无完肤后,竟然逐渐地学会了在公众场合佯笑。唯有等到晚上钻进被窝后,才得以释放出坏情绪。坦白的讲,不算是完全的释放,因为,我会时刻压制自己,不让他人听到我哭泣的声音。
有时,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曾经受过的创伤,眼泪再也无法止住,直到浑浑噩噩的睡去。第二天醒来,镜子里的自己,眼睛肿的像发了酵的包子。
最可怕的是,自杀的念头开始从我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太多次,我想从中获得解脱,但我又是那么的不甘心。最后真正支撑我活下去的信念竟是,我坚定地认为此生会遇到一个爱我的人,他会弥补我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
的的确确,我开始渐渐对生活燃起的所有热情,竟都来源于七岁时从我幼小的心里萌发出的这一条强大的信念。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谢曾经的这个念头,一直支撑着我熬过了最艰苦的童年,让我存活于世间,重新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七岁时的我,还考虑到了另外一件事——我一定得遇到那个和我有着同样人生经历的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走进我的内心世界,真正的理解我的苦,给我心灵上的慰藉。甚至我一度的认为,那些生活的幸福的人是不可能懂我的,因为不曾经历过我这样人生的人,怎么会走进我的世界,给我想要的依偎。
后来听一位知名作家说,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彼此具有病态的吸引力,仿佛冥冥中有一块恶作剧的磁石,牵引性格有缺憾的男女,使他们格外同病相怜,迫不及待地走到一起。
大概,这就是朗达拜恩所阐述的秘密吸引力法则——思想是具有磁性的,并且有关某种频率。当你思考时, 那些思想就发送到宇宙中,然后吸引所有相同频率的同类事物。
长大后,当我真正遇到那个和我有着共同命运的人时,才发现彼此在思想上都是匮乏的,甚至在心理上是病态的。因为童年缺乏关爱,导致了我们性格上的孤僻,心灵上的脆弱,甚至脾气暴躁,无法展现真实的自我。
两个本就缺乏温暖的人在一起,如何能给得了彼此想要的温暖呢?最终,只会互相索取罢了。
毕淑敏说,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得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疏离和粗暴残酷。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以不良家庭的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与不协传染到更远的范畴。
病态中建立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的打断铰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像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倘若家中注满健康的爱的花粉,他就吸吮着它,用爱滋养构建着自己的听觉嗅觉知觉,渐渐地酿成心中小小的蜜盏。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他的羽毛,爱是他的长矛。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的明朗。他看人性,就比较的乐观。他看自身,就比较的尊严。他看他人,就比较的客观。他看丑恶,就比较的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的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的冷静。他看死亡,就比较的泰然。
如果,你的童年缺乏了太多的关爱,甚至在你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阴影。长大后,当你寻找另一半的时候,那就最好找一个家庭幸福的人结婚吧。他会把他所获得的幸福能量传递给你,大概,这也是互补的一部分吧。但前提必须是,你也在积极的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当然,万事万物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不可排除那些彼此都打断生活铰链,重获幸福真谛的人。
本文章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随意更改和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