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
梦回列国《腊八节与腊八粥》
首先来讲,腊八节并非舶来品,也不是起因于南亚某个国家,和某个化缘索要食物的人的生死寿夭无关,不管他有没有所谓的法力。
其实道理很简单,南亚次大陆的气候并不像中原地区一样四季分明,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在两三千年前有使用类似华夏的历法。
甚至可以不严谨地讲,三哥的祖先很可能都没有使用十二月的太阴历,更不会把十二月称之为腊月。
换个角度来讲,在两三千年以前的南亚次大陆有没有五谷杂粮?至少从现在考古成果来看,应该是没有的。
即便他们从中原地区买到了五谷杂粮,也不可能熬粥喝,毕竟他们左厕有食的习俗是喝不了热粥的,除非不怕把手烫秃噜皮。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们怎么会对腊月八日这一天情有独钟呢?为什么会编出一种他们无法食用的粥品呢?
这起因于一个错误……
其实腊八节这个名字并不准确,甚至把腊月初八这一天作为过节的日子也可能是错的。
按照旧礼,每到年终时节,天子和诸侯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这个年终大祭被称为蜡(zhà)祭,因为是在腊月底的岁末举行,所以被讹传为腊祭。
蜡祭要聚合万物之神进行合祭,主要供奉的神明有八种,合称为“蜡祭八大神”,也就是先啬(sè)、司啬、百种、农、表畷(zhuì、禽兽、坊和庸。
所谓的“腊八”其实对“蜡祭八大神”的讹传,因为这个错误的名字,导致人们把腊月初八当成特殊的节日来过,可笑某些人也因此抄错了答案。
简单介绍一下“蜡祭八大神”:
“先啬”,是蜡祭的主神,指的是最早教导百姓稼穑耕种的圣人,一般供奉的是三皇五帝中的神农氏;
“司啬”,是蜡祭的次神,是掌管农事的天神,供奉的是帝喾嫡长子后稷,也就是后来周王朝的始祖;
“百种”,顾名思义,指的是百谷之神;
“农”,指的不是农民,而是田畯(jùn),也就是分管农业生产的田官;
“表畷”,是纵横阡陌的田埂,既用来分隔不同的地块,又可以作为通行的道路;
“禽兽”,这可不是骂人的话,指的是能够捕捉老鼠的灵猫和驱赶野猪的神虎,是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助手;
“坊”,指的是沟渠,也就是农业灌溉的设施;
“水庸”,并非水生动物,而是帮助庄稼生长的昆虫。
天子以及各国诸侯在举行年终大祭的时候,头上要戴着白色鹿皮制成的弁冠,身上穿着素色的祭服。
为什么要穿戴丧服举行祭祀呢?
这是指在岁末为过去的一年四季送终的意思。
“按照旧礼,每到年终时节,天子和诸侯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这个年终大祭被称为蜡(zhà)祭,因为是在腊月底的岁末举行,所以被讹传为腊祭。”
接着讲一下“蜡”。
什么是“蜡(zhà)祭”?
从造字上看,左虫+右昔,
“影随日易”里,这两个基础文的含义都到过了
虫是所有生物的总和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
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虫,是生命之网的总和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能量气机的流动是双向的
万物盗天地之机,人盗万物之机
与此同时,由于天之造化最神秀者在人。因此人在盗天地、万物之机的同时,还承担调理天地,使天地位而万物育的责任
故而万物亦盗人而育成
这是最和谐的生态,最完美的生态
正是这份维护生态完美平衡的责任感,使得先祖在年末,新的周期来临之际,天地万象更新之前,去回顾、反思、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和合天地万物的得失成败,希冀在新的一年里,能把这份担子承托得更好。
这就是从造字的角度,看“蜡”(zhà)祭的本义
这个字,目前的资料看,造得比较晚,应该是西周以后了。那时的宣夜说已经隐匿,“昔”这里用的是延伸意,即“过去”
具体在周礼中,讲得很清楚。所祭之“八神”,都是是围绕着“农业生态”来展开的。
先祖们是用系统的,生态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
而华夏族群,也正是依托农业生态,进一步与天地万物大生态产生气机能量的交换,最终达到融通和合的平衡。
蜡祭放在腊月,取辞旧之意。通过回顾总结和反思,希冀在新的周期中,把万物生态管理得更完美,更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