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都市故事大学生活教育
朋友说,下学期我们去逃课吧

朋友说,下学期我们去逃课吧

作者: 绿草浮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1-12 15:04 被阅读0次

    考试在今日落下帷幕,终于可以收拾行李整装回家,可又不由得慨叹一声,时间过得真快,这一学期就这样结束了。

    朋友自嘲说,“我们用了几天把这一学期的课背完了,下学期逃课去吧。”

    是啊,考试对中文系学子来说,记背的内容自然是少不了的。每逢考前,我们总是忐忑不安,唯恐遗漏下什么。在旁人眼中,我们文科生的考试似乎只是拼一下记忆力,只需要考前突击就好了。其实不然,我们的考试是考前是考前突击最有效的,也是最无效的。说它有效,是因为也许你只是考前记了几个名词解释或者默写,恰好就考到了。说它无效,不得不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真的是学习要在平时,积累要靠平时。这种平时下足功夫远比考前突击来得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举个例子吧!此次的元明清文学考试,其中有一题:试分析鲁智深与李逵性格中的同中见异。同中见异是《水浒传》中描写人物性格的特殊方法,即所谓的欲异先同,欲避故犯。大家都知道鲁智深和李逵的性格中都有粗鲁的一面,而鲁智深是粗鲁中机智精细,李逵是粗鲁中真率蛮横......我们自小都听过四大名著,最初接触或是从大人们讲的故事里,或是从影视、书籍里,可又有谁是真的一字不落完整读过的呢?又有谁是真的读懂了呢?四大名著当真是又简单又高深的书。说它简单,因为家喻户晓,老少皆可以看,皆爱看。说它高深,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看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讲的明白,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专家学者一辈子就研究一本书的。记得我初中的同桌在小学时已读完了文言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对书中的人物描绘的头头是道,对诸葛孔明更是爱的不得了。我们就一起期待着上《出师表》那一节,期待着讲《智取生辰纲》那一回。我至今对古典名著的喜爱,发端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但必然是与我这一时期的学习密切相关,必然是与我这位同桌密切相关。

    回到考试上,像这种长篇名著的阅读岂是考前突击所能完成的?我自认为,这元明清文学中任何一部戏曲,一本小说,任何一位作家、诗人都是可以拿来出题的。所以,以考试为目的进行阅读怕是永远也领悟不到这古典文学的魅力了。

    我素来不是一个“安分”的孩子,在复习备考上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我很感谢这段空出来的时间,让我可以读读各类书籍,或关、马、白、郑的戏曲,或冯、凌的“三言二拍”,或张岱的小品文,刘基的寓言......这种充实和满足是言语所无法表达的,亦不是一张试卷可以考查的。

    一场考试过后,我们可能会遗憾,“那些我准备了的都没有考。”但冷静过后,这又有什么呢?一张试卷的容量本就有限,哪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学知识又岂能如此,我们该庆幸,尽管它没有考,但我们却在复习中掌握了那些知识,那些知识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终有一日与我们的血液相融,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恰好碰到了自己平时没有注意的问题,于考试而言,或许会拉低分数,但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却多了个查缺补漏的机会。

    我们要知道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它们构成的不仅有我们的记忆,还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个世界和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

    知识原本是前后勾连的。你无法预知你今日读下的书在未来某个时刻会给你带来什么,那就不要去想,只需要静静地享受此时此刻书籍给你带来的。书原本缓慢而沉静,我们又何必去急功近利。前些日子,在图书馆看到《拜月亭》,翻开后读到“瑞兰”“瑞莲”觉得甚是熟悉,蓦地想起原来我曾经看过这出戏曲,大概是初中的时候吧,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它出自关汉卿这位大家之手。此时,视觉与听觉便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再翻看这处戏时,竟觉得生动有趣起来。我开始明白老师在课上放《牡丹亭》的良苦用心了。戏曲是典雅而优美的,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赏的。

    也许戏曲是终究没有摆脱掉它那“为时既近,托体稍卑”的命运。现在娱乐的方式太多了,年青人自是会热衷于现代艺术,殊不知这现代艺术原本脱胎于这古典艺术。文学与戏曲同而有异,文学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读,戏曲却适合一群人热闹的看。如此解释,古时戏曲出现在勾栏瓦肆、寿宴婚庆场合倒是不足为奇了。如今,电影的冲击让戏曲在大众视野中渐渐模糊。殊不知,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日起,便与戏曲结下了缘,人们称之为“影戏”。是时代、环境使然,又何尝不是情结使然,正是那一代人对戏曲的独有情结才让这《定军山》成了中国电影史的开山之作。尽管现在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戏曲的影子,但这并不影响戏曲继续保持着它本身所独有的魅力与骄傲,比如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之一走向世界,昆曲已被列为人类口述与非遗的代表。可是有时候又是这些称号成为我们去欣赏学习它的拦路虎,戏曲就像一个遗世的静女,让人想要靠近又不自觉的后退。或许,我们觉得她遥远而难以亲近,不是因为她不美,只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文学底蕴还不足以支撑起我们对她的欣赏。“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哪里仅仅只是《儒林外史》呢?

    这浩瀚之文学,终究不是我一时、一地、一人可以读完的了。这书啊,得一辈子慢慢读。愿你我可与书常相伴,闲时有书可读,倦时亦可枕书而憩。

    恍惚间才发现已经说了许久,我也不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就这样作结吧!谨以此文告别这一学期的学习,在此也一并谢过为我们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们。

    新学期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朋友说,下学期我们去逃课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gd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