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
2016年,微思考花了几期跟大家讨论《孙子兵法》。虽然我们通过几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挖细嚼,但似乎从没进行过一次概述和总结,而这正是本周我们要再来最后一篇关于此话题的原因。《孙子兵法》是写于2500多年前的一部古老兵书。和中国的很多其他古书一样,它虽历经如此长久的冲刷和洗礼,却非但没有丝毫的褪色,反而在全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和当今快餐书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何止是快餐书,就算是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又有几部能够历经百年而长盛不衰?跨越千年者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寥寥数言的《孙子兵法》为何竟能达到如此境界?无疑,其中蕴含着某些永不过时的超时空大“道”,今天就让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来把这7个大“道”一网打尽。
原文解读
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敬畏心
全书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无疑是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贯穿于《孙子兵法》的始终——用兵要有敬畏心。为什么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为打仗劳民伤财,甭管最后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不是什么好事。为什么“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善于打仗的人取胜时,没人说他聪明,也没人说他勇敢)?因为这些最善打仗的将领本身并不热衷于打仗,更不会哗众取宠地去追求什么以少胜多、涉险过关,因为他们知道那是生死大事,非同儿戏。如能围而不战、减少伤亡最好。那些追求青史留名的都是不合格的将领。比如,赵括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于用兵和作战缺乏最起码的敬畏心。无论是带兵打仗的将领还是调动资源的管理者,他们必须首先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资源再造的难度,而不是热衷于什么智慧游戏。
简单地说,无论商场还是战场,不要轻易言战,而要优先考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因为行动必有代价,而战争代价无论打赢还是打输都极大。汉武大帝不就很典型么!“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何其霸气!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差点亡国。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孙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行事者的底层之“道”,是每个真正追求极致的求索者必须首先具备的心理状态。比如,顶级厨师会格外地珍惜来之不易的食材、围棋大师会仔细地斟酌每一步的着法、卓越的管理者会格外关注每一个可塑之才...“敬畏心”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行事的第一大“道”。
既然第一大“道”有了,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2.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 谨慎
既然兵者是如此之大事,那么谨慎自然是重中之重的行事原则。按照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情之前,一是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是考虑利益。但是有两样东西却特别容易让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人们常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见到利益,就难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见小利而亡命。焦虑也害人出错,为什么呢,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战、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么能等,怎么能忍呢?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特别容易出错。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一战而定。
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西谚云:“我们相信一些事情,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他是真的。”我们假定一厢情愿的因素在我们的判断里占三分,那么,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分,再想想。当我们觉得有十分把握的时候,减去三分就是七分。假如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那就有50%的概率获胜,那赢面已经非常大了。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个认识很重要,不要轻举妄动。
但我们大部分情况下却不是这样考虑问题,而是首先想冒险成功之后会有多么大的收益,希望自己能幸运地涉险过关。也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受到那么大的利益驱使,但是对于事情迟迟没有进展充满焦虑,于是便贸然行动,因为“行动总比坐以待毙好!”但孙子却是个极其谨慎之人,在他看来,宁可不动也且不可贸然行动,只有立于不败才有取胜的可能性,正所谓“未料胜而先料败,未思进而先思退。”所以,我们千万要控制好隐藏在心底的“见利忘害”和“焦虑感”。
谨慎规谨慎,我们终要有所行动,那么行动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3.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 计算
即使不得不战,那也要先做计算,看看打不打得赢,打得赢再打,打不赢怎么办呢?要积累和等待,这点在下两条会详细讲解。总而言之,孙子还是强调用兵的敬畏心,就算真要打,也要先看看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谁的更强再说,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比较下来确实自己更强再考虑打。在孙子看来,能最后打赢的军队都是通过计算发现自己能赢才去打的,而不是心里完全没谱,边打边看。换而言之,战斗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个过场,其本身并不重要,结果往往在双方相遇之前就已经决定了,正所谓“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虽然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双方你死我活的、“精彩的”战斗故事,但从历史的角度讲,它们其实占的比例很低。不过这些比例很低的战斗故事却充满了传奇色彩、甚至变成传说,被大家争相传颂。可是到最后,我们会错误地把传奇当主流,而忽视真正重要的基础实力。就好像我们总是听说“骄兵必败”,但真实情况是,双方差距不大才很可能“骄兵必败”。如果差距很大呢?骄不骄其实是无所谓的。
孙子从来不提倡以弱胜强,因为那样风险太大,败一次就能倾家荡产,就好像拿破仑败于滑铁卢一样,无论之前有多少胜利都没用。恰恰相反,孙子一向看重基于长时间积累的“以强胜弱”。通过计算发现自己确实比对手强再考虑去打。那如果计算下来没有对手强怎么办呢?
两个齐头并进的措施:第一,像越王勾践一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地慢慢积累;第二,等待积累的完成和对手的失误。接下来的两点就是分别对这两个问题的阐述。
4.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 准备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准备工作就好像拉满的扩弩一样,要想把扩弩拉满,是需要长时间锻炼、尝试的,简而言之,就是要花足够长的时间准备。上段我们提到过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花了18年的时间去准备,最终才灭了吴国。为什么要花那么久呢?因为之前自己的“道、天、地、将、法”不如对方嘛!曹操准备官渡之战的时间也不短,但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胜利的那一刻,但实际上,为胜利做准备其实花费了最长的时间。
准备什么呢?用兵的话就是“道、天、地、将、法”。准备是个笨功夫,见效比较慢,所以不大受关注,但却是制胜的关键。比如“厚积薄发”、“笨鸟先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按照孙子所说就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为什么“迂回”有时反倒是“直线”,“忧患”有时反倒“有利”呢?因为用兵和人生一样,行军之路、成长之路,本来就是弯弯曲曲,进进退退,没有一帆风顺直的。所以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这些都是“学费”,也是准备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此即为“准备”之大“道”。
5.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 —— 等待
上段我们谈到了准备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准备好了就可以行动了,因为“胜可知,而不可为”。带兵打仗的将领都不是笨蛋,谁能比谁聪明多少呢?还是那句话“兵者,国之大事”,如果冒失尝试,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最著名的就是秦国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抚秦始皇,让秦始皇也不着急,他就把六十万大军开到楚国境内,扎营练兵,天天开运动会,等得楚国人焦虑了,动作了,露出破绽了,他一举就把楚国灭了。
所以,等待着实为人生的大智慧。这里所说的等待可不是消极地什么也不做,而是积极地把该做的都做到、准备面对那“节如发机”的一刻,其他的交给天意。有些事情不是靠一厢情愿就能左右得了的,要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才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东风就是不来,你能怎么办?换策略?不,孙子告诉你,要懂得“等待”。
6.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虚实
看完前五点可能有点让人悲观,因为孙子一直在强调敬畏心、谨慎和以强胜弱。弱者只能积累和等待时机的出现。那么如果自己实在是太弱,即使是准备数年,与强敌相比也还是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呢?是不是只能认命?
在孙子看来,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只能等待。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千万别把强弱看得过于僵化,这也正是《孙子兵法》在《虚实篇》中想要告诫我们的。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敌人有弱点,我也有弱点。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实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一点都不虚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备不好,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关注点、精力,也是有限的。按照孙子所说,“木桶理论”是有问题的,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而且“虚与实”、“强与弱”都是特定规则下的短暂形势,一旦规则改变,强弱可能一下子就会发生转换。
举个例子,中国邮政曾是中国速递业的不二王者,因为它的网点遍布从大中城市到偏远山区的很多角落。于是当有新的快递公司想要挑战它的地位时,中国邮政一定会有这样的自信:如此之多的网点岂是朝夕可以建立起来的?!就算可以建立,又要花多少成本维护呢?要知道,没有任何民企有能力拥有和维持这么大的开销。可是快递公司的规则却令邮政大惊失色,因为它们无意于覆盖全部网点,而是优先覆盖最有价值的网点。同时,覆盖方式也不是拥有,而是加盟。可哪些网点最有价值呢?当然是那些有很多人愿意加盟的地区了。于是突然间,邮政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新规则下,自己的诸多自有网点不但不再是优势,反倒成了累赘,更为悲剧的是甩都甩不掉。如何应战呢?那就是“发挥自身优势”,因为不发挥也不行,那些“优势”就在那里,只不过在新的环境下已经沦为“劣势”而已。国美、苏宁的状况也类似,他们曾经非常自豪于网点布局的完整和超强的渗透能力。虽然现在,它们的这种“优势”依然存在,但可能再也不会让人羡慕,反而是天猫和京东的轻装上阵更令人垂涎。
所以,了解自己、看清自身的“虚与实”很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主要问题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们很容易去关注别人,却不注意关注自己,以为自己当然知道自己,其实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样,学习虚实,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别人的虚实,还要看清自己的虚实。无论怎样做都有虚有实,因此只能看清自己,“因利而制权”。
7.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 知行合一
既然前面讲了这么多,是不是我们就真的会用了呢?当然不是,但最起码我们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但谈到使用,还得“学而时习之”,也就是多多反复练习,这样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这段标题的那种“出神入化”的状态。为何别人声东击西的时候,你能不上当,你声东击西的时候,敌人就听你调度呢?这就是经验问题、感觉问题。哲学上是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问题。知道了并不等于可以做好,就好像“料理”级别的大厨可能会告诉你“加盐少许”,但这个“少许”是多少?恐怕很难定义出来,只能在实践中去感觉和调整。就好像孙子说“因利而制权”,但具体怎么做呢?不花费时间去细细积累是不可能懂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的价值。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
名将怎么用兵,用怎样的军形取胜的,我们都看到了。但是他们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我们就不知道。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他们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他们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且因形而变化无穷。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照做,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带兵者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才那样做的。等我们做的时候,所有条件情况都变了。而且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的举措,不是孤立的,还有其他前提条件配合。这些我们都没有,就照猫画虎,以为别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亏了。
所以,无论做什么,想做得比别人好都要花费些时间。做到“知行合一”非常关键,因为通常都是“知易而行难”。
◆
以上7点就是我们总结和整理的《孙子兵法》的超时空大“道”。很多人把“诡道”提到《孙子兵法》纲领的位置,并和《三十六计》结合起来相互映衬。甚至有人认为“兵者,诡道也”才是《孙子兵法》的灵魂。但“诡道”说白了不过是个障眼法,虽然有用,但在整部《孙子兵法》中只能算是小聪明。为什么呢?因为首先,“道、天、地、将、法”处于下风的话,“诡道”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其次,带兵的将领谁也不比谁差多少,难道对方就看不出这些小伎俩吗?所以说,“诡道”并非完全无用,因为它确实是一种变通的手段,而且适当使用会有效果。但千万别把别人当傻子,也别对“诡道”期望太高。踏踏实实地计算、积累、准备和等待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诡道”有可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思考网站http://vthink.org,或关注公众号(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每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