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904a4f77d549e709.jpg)
案例简析一
1903年,捷克斯洛伐克医生阿诺尔德·皮克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病人,她要求从城里的诊所转到离家更近的郊区诊所,她所描述的这家郊区诊所从环境到医护人员都跟城里诊所一模一样。 当皮克解释说郊区诊所并不存在时,女病人表示他在瞎说,并声称他和他的同事都在两个诊所工作。这是二重性记忆错误的第一个病例,患者有着类似“平行空间”的执念,认为世界上有跟自己所处环境一样的地方,那里的人也都是自己身边的人,甚至另一个自己也在其中。
案例简析二
在美国,一位退伍军人也出现过这种征候,他认为自己住的退伍军人医院应该位于他的家乡而不是波士顿,为了在逻辑上自圆其说,他表示家乡的医院是波士顿医院的分院。
该综合征于1903年由神经科医生Arnold Pick提出,他在一例怀疑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身上发现了这一现象,为一种妄想信念,患者认为一个地方或位置被复制了,存在于两个或多个位置,或被重新定位到其他地方。二重性记忆错误和 Capgras 综合征类似,但不指向人,而是指向一个地点被复制或重新定位。
二重性记忆错误是一种奇怪的综合征,用X射线和早期扫描设备研究临床患者,揭示了特定部位病变导致的各种反常行为。比如,患者脑叶的一个特定区域出现病变,会造成二重性记忆错误这种古怪的症状。它是一种妄想式的信念,认为一个地方遭到复制,或是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要不就是给移动到了不同的位置。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1cbc5b8101853023.jpg)
* 对记忆的简单分析概述 *
记忆是指随着时间推移,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人类对于记忆的思考和探索在几千年前便已开始,但运用科学实验法来研究人类记忆的相关规律,则始于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的工作。1885年,Ebbinghaus在《记忆》(Memory: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一书中提出了研究记忆的实验方法,并根据自己在不同延迟时间下的记忆保持率作图,绘制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从此开创了用科学实验法研究记忆这一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
自Ebbinghaus以来,随着记忆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不断改进,研究者们对记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记忆理论的建构不断完善。从最初的三级加工模型,到记忆的多重系统划分,让我们在认识到记忆系统本身复杂性的同时,也深化了对记忆本质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系统并非是对往昔经验的原样记录,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本来面貌进入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地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对事件的编码。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经验或知识,会影响我们如何对新的记忆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对我们所体验到的事件的记录,而不是对事件本身的复制(Schacter,1996),在此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错误。
当代著名记忆心理学家Schacter曾在其著作《记忆的七宗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2001)中,以“七宗罪”类比,将人类记忆的问题区分为七种缺陷:
•易逝(transience)
•心不在焉(absent-mindedness)
•阻滞(blocking)
•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
•易受暗示(suggestibility)
•偏差(bias)
•纠缠(persistence)
例如:我们时常会忘记应该记住的事情或想法;会在回忆某些重要的信息时出现阻滞;会将回忆或想法归入错误的来源;会将来自外部的误导性信息错误地整合到自己的回忆中;会根据自己当前的知识、信念和感受去扭曲对之前经历的回忆;甚至会将没有发生的事情误认为是真实的。“七宗罪”一直与记忆如影随形,它似乎在提醒人们,我们的记忆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靠。
记忆并非是数不清的、确定的、无生命的和片段性的痕迹的再兴奋。记忆是建立在我们对整个有组织的过去行为或经验的态度以及对一些通常以形象或言语的形式出现的显著细节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Frederic C. Bartlett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