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源于最近一个教师群里的一场讨论:@所有人,亲们,12:30-9:30=3小时,这样做对不对?还是必须得写成12时30分—9时30分=3小时。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例题中没有展示具体的算式,只有相应的分析过程。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是正确的?有没有必要必须用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孰对孰错?
个人认为:从两个算式的意义来看,两个算式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含义,比如一式和二式中,12:30和9:30,12时30分和9时30分代表的都是时刻,两个算式表达的含义,也都是用晚时刻减去早时刻等于经过时间,唯一 不同的就是表达形式。因此,这两个算式对于解答本题应该都是正确的。
二、解题策略的选择
教材中关于此类内容,只有一个相关例题:小明7点30分离家,7点45分到校,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其中两个时间都是用钟表的图像来展示的。教材中给出了两种分析过程:一是看图,从图中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多少分?二是因为都是七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而回避了上例中老师所用的:晚时刻-早时刻=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材这样处理,我想是源于三年级学生对晚时刻-早时刻=经过时间,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所以选择了回避。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相关算式,但不应作硬性规定,更不易让学生死记公式。而应重在让学生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算法。尤其是跨小时或跨天的经过时间的计算较为复杂,比如:教材第八页第11题表格中就呈现了:做早操的时间是从7点50分到8点10分,这样的题目如果列成算式,学生在计算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自由选择:画图、推算、列式等。讲解时还可以让选择不同方法的学生分别说说想法,让他们在不同方法的选择中、思维的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
由此可见,在此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列式仅仅是其中一种无关紧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只是实现思维训练的一种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用过于看重解决策略,而应注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所收获的能力与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