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那边—法瑞印象

作者: Cherie雨丝 | 来源:发表于2016-10-24 06:41 被阅读0次
    雨丝 摄

    如果你问登山者登山的意义,

    他们会回答,因为“山在那边”。

    如果你问我旅行的意义,

    我会借用查拉图斯特拉的话,“我是个浪游者和登山者,我不爱平地,好像我不能长时期静坐。”

    在机票定下来的那一刻,出行前的准备工作就算基本完成。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以及怎么去,已经足够支撑我对不可知行程的所有想象。

    攻略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艰难地事情,我总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才开始琢磨第二天的行程。这样是会走弯路的,也会留下有趣的记忆。

    来吧,听我说说这些有趣的事儿。

    尼采之路

    去尼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拜访埃兹小镇,尼采在此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

    一大早兴致勃勃地找到公交车,然而由于攻略不到位,加上法语听力不过关,不幸坐过站了。

    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小时却被告知下一班公交车还要再等一个小时后,我和先生决定步行返回公交换乘的站点。

    我们沿着蓝色海岸线往回走,头顶的天,蓝得发亮,云像棉絮一样,柔柔长长地飘着;左手边的地中海,呈蓝宝石色,浅处还点缀着绿松石般的色彩,绵延的海岸线平静、深邃,海波纹像鱼鳞一样,一层接一层温柔荡漾。沿着这条缎带,镶嵌着一个个斑斓的小镇,隐约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别墅隐秘在海岸线边,无边泳池悄悄伸出,池水淡淡的,像浅绿色玻璃。

    然而,再美的景致也麻痹不了我腿脚的酸痛感。先生说,坚持吧,多年后,我们或许会忘记今天见过的美景、吃过的食物、感受到的阳光和温度,但不会忘记曾经走过的路。

    雨丝 摄

    埃兹镇海拔四百米,从山脚换乘上山的巴士,弯弯曲曲绕上山大约半小时,如果沿着小径徒步,需要2小时。那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石头镇,除了石头房子,还生长了许多壮硕的多肉,这些高昂的植物刺拉拉迎着阳光,把海踏在脚下,神情庄严又明媚。镇边有一条小而荒的石子儿路,据说尼采写作时经常在此踱步,因此被称为“尼采之路”。我穿入小径之中,体验了一下从此处俯瞰地中海的视角,想象着尼采写作的生活背景。

    “我必须飞上最高处,让我再找到快乐之泉……这是我们的高处和我们的家乡:我们住在这里,对于一切不洁者和他们的焦渴,是太高而陡峭了……我们在未来之树上筑我们的巢;大鹰将把食物衔在嘴里给我们这些孤独者送来……我们要像强烈的风高踞于他们之上,与大鹰为伍,与雪为伍,与太阳为伍:强烈的风就是如此生活着。”

    1883年,尼采从德国来到尼斯,最后在埃兹落脚,他从山脚攀登,延曲折陡峭的小径达到“高处”。高处是为了远离人群,用更宽阔的视野收纳海之广阔。

    高处也意味着孤独,而孤独却能铸就一种力量,——风一般的力量。对于风来说,高处才是家乡。

    而我,竟然一路上都在寻找高处和孤独。

    雨丝 摄

    游船和鲜花集市

    在卢塞恩有两件有意思的事,游船和花。

    买了瑞士通票可以免费坐船游湖。我们一早兴致勃勃登船并立即加钱要求全程升舱。卖票的姑娘很是吃惊,她说很少有人会这么做。而我却带着毅然决然的坚持,付了钱后稳稳地坐在了一等舱的座位上。直到船陆续在沿湖的小镇港口停靠,并不断有人下船,我才连忙搜索攻略。原来我们选择了环湖最长的游船航线,全程需要5个小时,沿途会在十余个小镇停靠,大部分游客会选择在中途的小镇下船,游览之后再登上返回的船。我目瞪口呆地望着航线图开始盘算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湖上时光。

    都说今年欧洲冷得早,十月的寒风已足以把人暴露在外的肌肤吹得生疼。船上风很大,没有阳光,游湖的过程也就缺少了山美水美小镇美的浪漫主义情调。船每有停靠,我先是带着十足的新鲜劲儿顶着寒风到甲板眺望,发觉景致大同小异后又倦怠地瘫回座位。

    卢塞恩湖呈长条形,船行至深处似乎看到远处有天光射下,近处云团低低地压着,更衬托出光之神圣。船抵达最深处的港口,光终于照到了自己的身上。风还是冷的,但光又很暖,一冷一暖的温度,让人有种寂寞的欣喜。

    五小时的游船,我吹够了卢塞恩的风、看透了卢塞恩湖的水,还有傍水而居的一个个童话般的小镇。聪明又贪食的江鸥会跟着船追,追着船上抛下的面包、追着船上欢乐的孩子。

    如果再来卢塞恩,一定会选择住在环湖的某个小镇上,离开作为交通枢纽、购物圣地的市区,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幽静。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卢塞恩每周六上午延卡佩尔廊桥两侧有周末集市。一侧以食物为主,一侧主要卖花。

    看到花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人鲜活了起来。雏菊颜色丰富、长势旺盛,绣球的颜色长出油画的质感,欧月开出了优雅的颜色和形态,桔梗多半作为配花搭配在花束里倒也十分自在……还有天堂鸟、满天星、百合,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女人是不能离开花儿的,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花束瓶插,有花就有颜色,有颜色就有情绪,情绪和花相得益彰,无形与有形的精神都会在此刻碰撞出令人欣喜的火花。

    这一天刚好要离开卢塞恩,我在花丛中的流连忘返成为了这座城市为我留下的最美的记忆。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教堂音乐会

    从卢塞恩到文根之后,气温更低了。夜间,阿尔卑斯山又冷又静,被告知晚上有免费的教堂音乐会,我们怀着猎奇的心理循着去了。

    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唱者在轻轻地歌,和声穿透黑暗和寒,在保有自然的平静的同时,发出耀眼的温暖。在完全陌生的村庄,我和先生意外地被那一刻的宁静和神圣所震动,——世界可以那么小、那么轻、那么暖。

    音乐会持续一个多小时,没人看手机、没人提前离场。 雨丝 摄 雨丝 摄

    森林徒步

    米伦是我们在瑞士经过的最美村庄。也可能是到达的时间正好,——下了一夜的雪把整座村庄覆盖,太阳刚刚升起想要把白色融化,路上没有人,连旅店也关门闭户。阳光照着雪、雪盖着木屋、看到炊烟升起,这就是画面的全部。后来太阳升高了、雪开始化了、游人渐渐多了,宁静的平衡被打破,画面就变得粗糙了。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于是,我们准备徒步下山。

    被雪覆盖的森林是大片大片的松柏、冷杉和冬青。视线里长时间只有两种颜色,雪的白和树木的暗绿,偶尔会出现冬青的红色果子,被雪掩着,娇滴滴的,很是可爱。路上人和动物也是没有的,空气冷得透彻,清晰地闻到森林的味道,是纯粹的青草香。在国内时常也会因为避暑、避霾躲到山里呼吸负氧离子,不知是人多了还是纬度低了,并没有如此深刻地嗅到过森林的气息,那种孤独的、清高的、又饱含自然温度的味道。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我们为了抄近道,离开主路,进入森林深处,雪没了,森林的味道里多了动物的气味。向下俯瞰是位于低洼处的村庄,向上是白灰斑驳的雪山。我们在半山腰的森林里蜿蜒了很久,很长段路是被高大的树木包围,没有导航、没有信号、没有人、没有嘈杂。

    直到看到牛群,这一个个目光温柔的家伙好不胆怯地凑向我们,似乎在说“欢迎回到人类世界”。

    这次徒步时长4小时。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一家杂货店

    乘火车从卢塞恩进入因特拉肯地区沿途会经过很多美妙的小镇,依山建的、傍水居的,各个风姿卓绝,我们有好几次想中途下车多停留一些时间。

    其中一站,列车停靠的匆匆一瞥我们发现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古董杂货店。自此,念念不忘。

    返程时,我和先生商量了很久,决定中途下车探店。

    这家古董杂货店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大,开门进去发现里面有大大小小五、六间房,面积估摸400平米,物品以家居为主,摆件、钟表、瓷器、刀叉、厨具、版画……不计可数。我们瞬间陷了进去,为中途下车的决定雀跃不已。

    通过和店主老爷爷的交谈得知,这家杂货店在因特拉肯地区规模是数一数二的,一年365天不打烊(在欧洲简直是稀奇至极),已然成为周边居民的旧货交易中心。

    在杂货店,我们看上了一只有一百年历史的咕咕钟(瑞士特产),表盘已经出现裂纹,但钟体的木质雕花质感厚重、雕工精致。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让你在纪念品商店买钟了吧。真正的咕咕钟,是长这样的。”

    雨丝 摄 雨丝 摄 雨丝 摄
    小贴士:杂货店在Brunig-Hasliberg火车站,该站位于黄金列车线上Lungern和Meiringen两站之间。如果你也喜欢古董杂货,请毫不犹豫地下车吧!

    不止于经过

    回到巴黎,回到人群里,浑身不自在。

    我们暴走了一些景点,但大部分时间躲在博物馆、躲在教堂、躲在书店、躲在公墓,躲起来思考这些天经过的一切和自己的关联。

    旅行,如果仅止于经过,那就太好过了。

    路上读到一段山本耀司的鸡汤: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我们都在向往远方,只有真正到达的时候才清醒,自由并不在远方,而在近处,旅行本身不能带给人丰盛,如果你需要丰盛,那必须是由内向外的。

    山在那边,有些人出发了,却从未抵达,有些人从未出发,却一直在路上。

    雨丝 摄 雨丝 摄
    小贴士:卢浮宫每周三营业到21:45,奥赛博物馆每周四营业到21:45,如果想泡博物馆可以选择下午进入。卢浮宫有英文讲解器,奥赛有中文的,不过展品的文字介绍都是法文。

    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在那边—法瑞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ak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