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三年不改变他父亲在世时一贯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了。”
这一则为孔子论孝。君臣父子,父在子不得自专。按解释长辈在场,晚辈不能擅自做主或者行动。父有善行,顺之。若父有恶行,则谏之。一个人在有束缚和没束缚的行为志向可能会有所差异的。如若能保持前后不变,甚至更加约束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很好了。孝顺也是,父在与父没两种情形推上。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人说:“礼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要以和为贵。古圣先王传下来的道,以此最美好。(但如果)不论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但不用和),也会有行不通之处。如果只知道以和为贵,一意孤行地用‘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礼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但礼也有所不能解决的,人情世故和法律法规的冲突选择,一件事和平解决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只是追求和而和,那可能会忽略事件的对错,本质,有时候和并不能解决制止同类事情的兴起,这就又不得不借助法,以法省之,和为上。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人说:“守信接近于义,是因其承诺必践行。恭敬接近于礼,是因其知礼有节,所以可以远离耻辱。如果所依靠的是一个值得亲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效法。”
不失其亲可以联系前文的“而亲仁”以及“毋友不如己者”加以理解,做到这些能够有知人之明,亲近仁义之人,说话有信用,将信与义看的同等重要,信用言语表达,合宜则是守信,不合宜反之。对待别人恭敬合乎礼仪,即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强求饮食温饱,不强求居处安逸,做事敏捷,出言谨慎,又能常向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能这样子,可以算是好学了。”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以及对追逐名利的鄙夷与不屑。出言谨慎,做事前考虑周详,做事时敏捷,这样前文的信义也能兼顾。对自身的不足去向有道之人请教,及时去修正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该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向夫子请教)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啊!”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加工玉器、象牙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 “赐呀,从此可以和你谈《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
这一点现在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人情冷暖,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向金钱看齐,能做到子贡的人很少,做到夫子说的就更难了。颜回“一单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就达到了,子贡能够理解并借助诗经去印证询问,作为老师的孔子是很高兴的。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延伸,贫富礼仪的诠释举例,这个真是当今所忽略的,值得人们去修正自身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我,应该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
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属于天命无可忧虑。若我不能之人,实为大患。为领袖者不得贤才,求学者不得良师益友,因为他的识人辨人不得,这就让人感到忧患了。为上者,为中者,为下者都可以参之,不知而交之,不懂而错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