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开创伊始,便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社会公共效益的艺术事件,每一届双年展上的展品都是对社会记忆的刻画,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观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自2012年第九届双年展从上海美术馆手中接过承办方的棒后,每两年都会在这个由南市电灯厂/发电厂改造而来的大空间绿色建筑内,以某一主题为线索,集结国际策展人与艺术家资源,提供一个让当代艺术展示、与社会交流的平台。
PSA。
此次去PSA参观双年展回顾展的旅程并不是我第一次进入这栋坐落于黄浦江畔的、有着高耸的烟囱的工业建筑——上次于冬日拜访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特展室内的全身遍布刺青的毛利人的实时近距离歌舞演出,以及置于一层角落的第十二届双年展“禹步(Proregress)”的回顾展。
之所以对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展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与它的主题产生了莫名的共振......
Pro-regress、禹步。多么可爱的英文新造词、多么贴切的中文翻译!其实Proregress源自美国诗人卡明斯在诗歌语言实验中所创造出的一个词汇:它结合了“前进”(Progress)和“后退”(Regress);而中文翻译“禹步”则是一种中国古代道教仪式的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是一种徘徊于进退之间的神秘舞步。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希望借此主题来反思并超越西方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并试图找寻新的思维方法。
撰稿人也提到,Proregress能让人联想到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论断,他将今天的文化表现描述为“乌托邦的否定之否定”,并以 “怀旧乌托邦(Retrotopia)”为之命名;因此这一届双年展亦希望提升人们对当下政治、文化、经济无常状态的感知能力,从而塑造一个对理想主义叙事说“不”的新时代。
不止“禹步”,每一届双年展的主题本身在我看来已经值得细品:从开放的空间、融合与拓展、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快城快客、巡回排演;到重新发电、社会工厂、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更不用说展览中丰富的艺术作品了有多么耐人寻味了。此次《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集合了历届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精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珍贵的大型免费回顾展。
海浪🌊
海浪——波涛翻滚、前浪与后浪交叠碰撞、单幅作品所代表的小水滴融进历史汪洋……这都可以是对这个题目的解读。
然,涛声依旧,澎湃如昨,跟随米兰达的脚步来看看有哪些作品被收入了这次回顾展吧~
《海浪》的展览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从扶手电梯由1L大厅直上2L后便可以达到的文献回顾展,徐震的作品《当、当、当、当……》在众多由艺术家们提供上双相关私人物品、照片、文件中矗立(如上图);二是2L G2-5的主展厅内分布的作品回顾展,作品来源于第一届至第十二届的上双,有绘画、有装置、也有影像。
这两幅作品是张恩利的《床(1,3)》。张恩利曾参加了2008年主题为“快城快客”的上双。这个主题让他迅速地想到了“新移民”。作为一个出生于吉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的艺术家来说,他也曾是一个“新移民”、一个迫切希望在陌生的城市拥有一张床、获得一个休憩之所的“新移民”。
张恩利是一个从生活日常出发、呈现世界的画家——他对于一个水筒、一个柜橱、一张床与一个人的行为所倾注的关心与热情是一样的。所有的呈现对于他来说,既是再现,也是表现。他为08年的上双选择了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床的形态用于创作:一张是人去楼空、恢复原状的硬板床,似乎可以让人想象到人物在场时的鲜活场景;而另一张则是当时招待所或酒店里最常见的、朴实又高级的单人床,为城市的过客提供了暂时的安全感。
这是一个体积很大的作品,曾在2016年第十一届双年展上展出。艺术家细胞小组收集了龙水镇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将其手柄等放于一面、锋芒放于另一面排成细胞的形态,以展示出其生长力和繁殖性。龙水镇精湛的手工作坊式的工具制造及其生命形式,与过去的20年里工具的工业化生产形成了冲突。
这件作品的名字借鉴了中国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此次展出时,细胞小组还撰写了如何观看这作品的一段文字,引导观众从黑色的一面看起,体会好似极简主义的画布,再转到另一面,看隐藏于黑色之后的巨大张力(读者们也可以按此顺序重新审视一下上面的三张图哦)。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些在展厅里发现的可爱的“小东西”。我一开始还不知道这些出现在墙上的涂鸦是什么“来头”,难道是观众随意在墙上的涂画吗?
后来直到我即将看完整个展,才在出口处的墙上看到了一段作品简介:
好的!所以这些故意被艺术家留在墙上、用作导览的“神秘的记号”等待大家自己去探索啦,米兰达只看到了两处,记得和我分享你们找到的标记呀!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
即将于2020年11月开幕的第十三届双年展也于前段时间公布了今年的主题:水体(Bodies of Water)。
“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水体’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加柔软,并且力图找到挑战传统展览方式的契机,迂回前进,到达以往的展览形式所不能到达的地方。”
这一届双年展将实验性地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向观众讲述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相连,并召集艺术家,超越个体、跨国界思考互联协作的新形式。
米兰达十分期待看到段落一“湿运行”表演性高峰对话、段落二以PSA为中心的“生态联盟”以及段落三“一个展览”(没法回香港线下开学的我正好可以参与上海双年展,大概也算是“因祸得福”?)。
其他一些想分享的……
彩蛋:
“没空娱乐”公众号后台回复“海浪”,
一键获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出行指南哦!
关注没空娱乐,更多艺术资讯等你获得~
下次去哪儿?可以回复公众号后台给我意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