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又有一个90后离开了国企

作者: 影山谜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21:10 被阅读44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刚从朋友圈看到小桂辞职的消息便立即接到了他的电话。

    “哥,我也离开国企了。”

    “为何离开呢?”

    “学你啊。”

    小桂约我出来喝咖啡,一见到我便兴奋地问我出来之后混得怎么样,是不是比以前在国企好得多。

    我没有回答,而是问他,为什么想着离开。

    小桂告诉我,他才二十多岁,而周围的同事大多都是年过半百,他能一眼看到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的状态。

    这和我当初选择离开的理由相似,大多数从国企离开的人兴许都是因为看到了自己那如别人一般的未来。

    体制外的迷茫

    我问小桂,既然已经离开了国企,接下来打算做什么呢?

    小桂说他想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做些生意。至于做什么生意,他还没想好。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意,那他就先休息一下。

    我问他为什么不再选择一家公司。

    小桂说已经在世界500强待过了,其他公司上下班来也是差不多,还不如给自己打工。

    “可是你的创业项目不是还没找到吗?”我直接问道。

    “所以我像你取下经,看看能不能带着我做些什么?你出来得早,现在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小桂一脸的渴求。

    我能从他的身上看到那股拼劲,看到激情,可我看不到他的方向。对于一个没有找到方向和目标的人,你敢带着他上船吗?一旦海上遇见极端的暴风骤雨,谁能保证他能坚持下去。没有目标,便容易放弃。

    如果连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离开都没弄明白,那你又为何要出来?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吗?那又能否说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呢?

    体制内因为能一眼望穿一生而迷茫,体制外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嘛而迷茫?既然都是迷茫,那为何要毅然出来,为何不选择改变。难道出来后真的能让人不迷茫吗?

    《红海行动》里若是杨锐没有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就是救出邓梅,那在送夏楠去营地被埋伏时,杨锐一定会选择回去,至少那样最安全。可正因为杨锐知道上级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去营救邓梅,所以杨锐才会选择带着6名队员冲去人质营解救人质,也才会引发后面的一系列故事。

    方向,是让人坚持下去的最后动力。正是知道自己要成为海贼王,要找到最后的onepiece宝藏,所以路飞和他的同伴遇到强敌才能一直坚持着不放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环境决定权

             我的一个师兄,手拿CPA和司考证书,却毅然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到基层做起了支书。而当我年前再见到他时,他已经去到厅里,而且获奖无数。并且他所带的那个村人均年收入已经比他来之前翻了十几倍。在他走的时候,当地人十分舍不得他,全村几乎所有人都是目送着他上车离开的。

    他告诉我,这几年,他过得很舒服,因为能把他学的东西用在实践中去帮助更多的人,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现在已经有许多猎头公司找到了他,让他去创业公司做老总,他毅然拒绝了。他觉得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只要做到极致,你就能过得不一样,你就能过得很精彩。有能力的人根本不会被环境束缚

    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能起作用的,但绝不是决定性的作用。真正能决定自己的,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改变外部环境的实力。

    我问小桂,在国企上班的时候,你有没有做到过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者有没有做过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小桂摇头,他告诉我,别人怎么做,他就学着怎么做,所以越做越感到无趣。他也从来没想过改变,他觉得改变了也没用。

    这也成了立志要成为普通人的思维——容易被他人所改变。

    你会发现同一个寝室里,只要有一个人玩游戏,其他人也会跟着玩。而同一个寝室里,只要有一个人坚持看书,其他人即使十分喜欢玩游戏,他也会逐渐跟着看书。

    要改变你身边的环境,其实只要主动做出改变即可。只要自己改变了,周围的环境才会发生改变。认真回想,国内发生的这番变化,不就是邓老当年求改变得来的吗?

    环境真的不会变吗?不,只有不想变的人,没有不能变的环境。落后的非洲可以生出各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生出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而先进的欧美也会生出许多好逸恶劳的人。环境对人有作用,但它的作用实在有限。

    既然环境可由人而变,那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对你而言又有多大影响呢?

    说到底,真正让你讨厌的不是你所在的企业,不是你所在的环境,而是你自己。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再次引用蔡康永的一句话:“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作或事业就如同摆在你面前的米饭,若是你只有一次吃它的机会,吃得多吃得少就得看你吃它的方法了。越是能总结他人吃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那你一定会比别人吃得多,至少会比以前的你吃得多。

    想起了荀子《劝学》里的一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后又有一个90后离开了国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oz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