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读书书单
解读经典|民国、读书、写作——《文心》读后感

解读经典|民国、读书、写作——《文心》读后感

作者: 诸神的恩宠 | 来源:发表于2017-07-23 23:21 被阅读149次
《文心》

读民国人写的书,常常会被他们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所打动。民国人的书,不像书,像亲切的对谈。

今天要说的,是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老先生合著的《文心》。

这部书于193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它是针对当时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读和写两个角度出发,教青年学生怎样学好语文及写好文章的工具书。有趣的是,这部书内囊是颇具科普性质的工具书,外皮却俨然是情节紧凑的故事书。它把枯燥晦涩的语文理论知识,通过一个普通中学班级里师生之间的故事串联起来,以人物之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H市,主角是H第一中学初一某班里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两个好朋友经常一起学习,探讨学问。中学三年期间,乐华的父亲及其朋友,乐华的语(国)文老师王仰之先生,美术、数学、英语等老师,以及几位同班好友,就语(国)文学习的许多问题,进行了一定地剖析和介绍。

这些问题包括:写文章常犯的错误,词汇的积累与运用,语汇与语感,语调的重要性,古体诗与新体诗,修辞手法,词句推敲,文章风格,读书写作须举一反三,如何写读书笔记,文学鉴赏常识,学习文学史的重要性等。

夏丐尊和叶圣陶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大家,均当过语文教师,多年的一线执教经验,使他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这也使这部书的理论知识能够切中要害,与学生们气味相投,很接地气。而且,恕我直言,这本书里的内容,不止对中学生有用,对大学生乃至文学爱好者都大有裨益。今日中学生接受的语文教学,多为填鸭式,台上老师照本宣科,台下学生死记硬背,都只为应付考试,人人高喊60分万岁,哪有心思去钻研和体味汉语之美。时代在进步,土路变成柏油路,大杂院起了高楼大厦,油灯换了电灯,汽车替了马车,可是,我们的语文课还像裹脚老太一样,走一步退半步,这实在是……你懂的。

有关这部书里面知识性的内容,不再复述,凡认真阅读者都会大有收获。特别想说的是,它里面浸透出的那股浓浓的人情味儿,在今人所写的书里,几乎是找不到的。平等又互敬的师生情,传统理法与现代人权在普通家庭中和谐融洽的场景,男女学生之间朦胧的初恋,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对话,社会时局的动荡,普通人家生活的艰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内容都贯穿在整部书里,读来真实、亲切。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很难把它统一归为哪一类书,归为那哪一类书,似乎都不够准确。

当然,人无完人,书也一样。在我看来,本书体系化稍差,有些问题点明了却没有深入地谈下去,有些小遗憾。一想到本书出版于八十多年前,主要读者是当时的中学生,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吹毛求疵了。

本书序言有二。一篇为陈望道所作,一篇为朱自清所作。前者是著名教育家、语言家,做过复旦大学校长,还是《辞海》总主编;后者是著名散文大家,《荷塘月色》和《背影》曾被收入语文课本,是传世名篇。

在朱自清的序言里,还透露出一件趣事:夏、叶两位作者是儿女亲家,叶的儿子娶了夏的女儿。哦,怪不得,我说他俩怎么合著了《文章讲话》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方面的著作呢,这下明白了。哈哈!

关于这部书,还有一些小小的思索:为什么民国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那么真挚?为什么师生之间能够互敬互爱?为什么当时男女同学之间没有“早恋”一说?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们还很珍惜一种被叫做“尊严”的东西?

这,为什么呢?

2017.7.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经典|民国、读书、写作——《文心》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rv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