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史》一首

作者: 风起春灯乱 | 来源:发表于2022-03-31 12:05 被阅读0次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读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战斗精神。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资料引自网络)

相关文章

  • 王安石《读史》一首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

  • 今日份练字打卡-读史

    《读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 提到...

  • 读史笔记——王安石变法

    北宋建立之前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大混乱,士族和军阀轮番争夺权利,到了北宋就吸取之前的教训,依靠寒门出身的...

  • 由新五代史想到的

    宋神宗某次问王安石,有没有读过《五代史记》。王安石回答不曾仔细看过,但见其篇首必呜呼而已。我读《新五代史》感觉也差...

  • 爆竹声中一岁除

    今天大年初一,读一首应景的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透露着王安石对变法新政的信心,只是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送入屠...

  • 读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简介中说,易中天老先生生于1946年,先在新疆工作,后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他耗费了9年时光,隐居在江南小镇,...

  • 读史

    【读史】 宋代: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

  • 为自己画像

    《增广贤文》里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王安石在《读史》里边说“丹青最难写精神”。为自己画像,容貌外形甚为简单,个子不...

  • 元日

    这是宝贝最近读的一首王安石的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

  • 谩嗟荣辱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易中天先生将王安石的变法单独列卷,大约是因为易先生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中华帝国历史上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安石《读史》一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tn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