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没有接触过萧红的作品,对她的认识只限于情感的起落和一生的波折。偶然的机会读了《呼兰河传》,一下子被她的文字所吸引,民国才女果然不负盛名!
通读全篇总得感受就是文字简洁,行文流畅,各种描写生动活泼,有种时代重现的感觉。每每读到一部分,鲜活的画面,零零总总的人物都会在脑海里回荡。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一年到头吃不完的瘟猪肉,小胡同里的叫卖声,被挨家挨户摸索过来的麻花,团圆媳妇,还有冯歪嘴子。
1
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西到东,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除了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之外,再就都是些个小胡同。
十字街的李咏春药铺,那里的膏药真是好,贴上了一点也不碍事,一贴半个月。结实,耐用,虽然贴了半个月手也不见好,但是总算没有白花钱,于是再买一贴。读到这些文字,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悲凉。但是我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只是平静的叙述,用最简单的话语把当时人们的那种愚昧描绘的淋漓尽致。
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虽然总出乱子,但是于当地居民还是有好处的。常年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还有就是猪肉问题了,若是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这一部分对于描写当地居民的自欺欺人,作者用了比较诙谐的语言,让那些原本可怜可悲的小人物,看起来更可笑。
小胡同里卖烧饼的、卖麻花的、卖凉粉的还有卖豆腐的。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卖麻花的和卖豆腐的。一想到那条被无数只手捏过的麻花,油亮亮的,被提到另外的胡同,到底也是卖掉了。瞬间就觉得再也不想吃麻花了。豆腐在通篇小说里出现过几次,通过作者的描写突然觉得豆腐在当时可真是好东西。五岁的孩子长大了要开豆腐房,成了家的人不过了要买一块豆腐吃去。豆腐加上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切上一点青辣椒,拌上一点小葱子。哇,我想着也是美味。
在作者描写呼兰河风情的篇幅中,画面感最逼真的莫过于“火烧云”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曾经课本上学习的课文《火烧云》尽是出自这里。
2
呼兰河这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受的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在整篇小说中有很多小人物,每一个都个性鲜明,活灵活现。但是给我的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团圆媳妇,一个12岁的孩子,大眼睛,长辫子,大模大样,不怕羞,来到老胡家第一天就吃了3碗饭。这本是一个孩子最天真的表现,但在当时的社会,在那些愚化未开的人们眼里就变成了不成体统。这就是悲剧的根源,所以过了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后来越打越利害,不分昼夜。
一读到这里,我的心里就特别难过。团圆媳妇,原本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是被打得卧床不起。自此又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不分昼夜的跳大神和尝试各种好心人带来的偏方。吃全毛的鸡,当着无数看热闹人的面被婆婆撕光衣服,洗开水澡。一夜洗了三次开水澡,烫一次晕一次,一直闹到三更天,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最后的最后就是,一个还没来得及成长的生命,活活被折磨死了。我不知道这是团圆媳妇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
冯歪嘴子,一个磨坊里的磨倌,成千上万底层人民中的一员。他生活艰辛,没有办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但是在那些小人物中,他是真实的、乐观的、坚强的,他的思想认识也远高于当时的一般大众。
冯歪嘴子成家了,妻子刚生了小孩儿,但是没有地方住,偷偷住在磨坊里,老婆孩子都盖着白色的面口袋。在他还没来得及搬到磨坊南头的草棚子里去,就被掌柜的发现了。当冯歪嘴子一家搬到草棚,好事儿的人们就想他们一家子出点状况,供大家娱乐娱乐。所以一时间上吊、自刎各种谣言。但是,冯歪嘴子没有上吊也没有自刎,还是好好的活着,过了一年他的孩子长大了。在家里他看到女人端一个大盆就会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他看见他的女人拿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我们能看出,冯歪嘴子爱自己的妻子,他尊重女性。在那样的社会我觉着这真的是非常可贵。
虽然在最后,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妻,但是他没有被打倒。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他反而镇定下来了,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长的牢牢的。
除了呼兰河的风情和呼兰河的人们,《呼兰河传》还大笔墨的描写了作者的童年。我想这是每一个对萧红感兴趣的人着重研究的地方,所以我就不在这里献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