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期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
圆满的字面意思是没有缺憾、漏洞,完美无缺。
每个人内心都向往圆满,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它。
世界上真的存在圆满吗?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哲学家和作家这些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们的答案。
一、科学不相信圆满
普遍认为,科学一定是存在可证伪性的,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才是科学。科学家承认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的科学是可证伪的,说明他们坚信世界的不完美。完美对他们来说,像数学概念中的无穷∞,无限趋近却永远不能到达。
爱因斯坦说:“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之后,发现神学家早都坐在那里。”
毋庸置疑,科学家是人类中最聪明的存在,爱因斯坦更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他追求了一辈子科学真理,却在晚年研究神学,说明他虽然认为世界是不完美的,但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仍然向往智慧层面的圆满,虽然这种圆满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却可能存在于精神世界中。
二、哲学家心中的圆满
威尔·杜兰特《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收集了100年前世界上各行各业顶尖人物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很多人认为生命的圆满可以从两个层面获取:一是人们从对大自然和生活的体验中获取生命的意义,让心灵得到满足;二是人们通过工作或其他社会实践对社会产生贡献和影响,从而让个人的生命在群体中得到升华。
也就是说,生命意义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悟或对社会的实践中获得。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路上,获得生命的圆满是终极目标。虽然殊途同归,却很少有清晰的案例供人们参考。
三、作家心中的圆满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这本书已经出版整整一百年了,影响了全世界无数人。有人说,读懂了它,就读懂了人生。
(一)一个追求生命圆满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求道之旅。
少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幸福,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运儿,有令人羡慕的家庭、样貌和学识。他的智慧让人羡慕,也让他不满足于现状,想要追求人生的圆满。所以他毅然告别亲朋好友,走上了出世苦修之路。
三年的苦修生活让他徘徊在得道的外围,始终未入门庭。在朝拜了圆成者乔达摩后,他明白乔达摩就是自己一直以来追逐的目标,也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和其他追随者一样拜师乔达摩,还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圆成者。
乔达摩能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却无法让他达到自己的境界,成为圆成者。因为知识可以学习,智慧无法传授,每个人的路都不同,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在明白这中间的区别后,他毅然辞别乔达摩,勇敢地入世探索自己的路。
再次入世的十几年,他拥有了世俗中的金钱、爱情、地位,明白了为什么善是善、恶是恶,不亲身体会的人是无法真正明白善恶到底是什么,也让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导致他彻底的自我厌弃、走向毁灭。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生死之间也有大智慧,这让他终于挣脱了世俗诱惑,在河边做起了船夫,在一次次摆渡的过程中,看多了他人的悲欢离合,也能淡然处之。
但与儿子的相遇却让他身心大乱、疯狂无助,他想把自己的爱全部都倾泻给儿子,却让儿子逃得更远。这时,船夫点醒了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谁也不能代替他走自己的路。至此,他才明白,当年自己父亲的心情和现在他对儿子的心情如出一辙,也明白了什么是无私的爱。
他通过感悟对儿子的爱,明白了人心同我心,其他人的爱和自己的爱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进而由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众生之爱,真正懂得了慈悲之爱,最终圆成得道。
(二)圆成者对世人的影响
书中有三个圆成者:乔达摩、船夫和悉达多。他们得道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度化世人。
乔达摩通过宣传自己的教义度化世人。他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便是爱众生、普度众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希望信众相信,真、善、美的世界是通过努力可以到达的;他教会了世人如何去爱。
船夫和悉达多则选择做一个摆渡人,聆听世人的痛苦、无助,作为一盏灯,为他们在暗夜中带来光亮,指明方向。
人们从对世人和社会的影响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一步步到达圆满的境界。然而到达圆满的境界后,他们仍选择去度化众生。
这是一个轮回,也是另一种圆满。
(三)什么是生命的圆满
这本书认为生命的圆满境界就是爱众生。
悉达多到达圆成境界的路,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经历世事,最终成为一个对世界无私热爱的人的路。
对爱的理解一直贯彻本书始终。最初,悉达多只爱自己,为了追求理想,放弃家人,断绝身上的牵绊;经历男女之爱和世俗诱惑后,再次断绝牵绊;最后在对父子之爱的煎熬和痛苦中,他理解了亲情,也理解了对众生的爱。
爱是每个人的本能,它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若是有一天你完全领悟了它,便找到了生命的圆满。
四、我对爱的理解
《悉达多》这本书为我的心中亮起一盏明灯,让我走上探索生命圆满之路。
我仿佛透过时间长河看到乔达摩那慈悲、通透、安定的目光,对悉达多朝拜乔达摩时那种悲欣交集的心情感同身受:喜的是目标近在咫尺,悲的是无路可寻。
虽然走不了乔达摩、悉达多和船夫的路,我也有自己的路。在人间历经了这么多年,我在对生命圆满的上下求索中,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
(一)爱自己
爱自己的标志便是自私。自私到极致的标杆就是青年时代的悉达多,他可以自私到斩断所有的世俗关系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以前的我总被教育着不要自私,甚至没有学会自私,更遑论爱自己。
曾经很多年,我都认为追求世人以为美好的事物就是爱自己,直到情感上有各种矛盾出现,经历痛苦、煎熬和崩溃后,我才发现自己只顾爱着别人认为的美好,却忽略了心底的声音。
爱世人眼中的美好是美德,但是没有爱自己作为内核,这爱不过是一个空壳。
只有真正尊重自己,学会爱自己之后,一个人才可能心平气和的与外界和解,去拥抱世界,去热爱世人。
(二)爱亲人
我和悉达多一样,也是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才认识到亲情的深邃。
做了母亲才知道, “如婴儿之望父母”不仅包含子女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更意味着世界上有一个人全心全意的依赖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也许源于对这份依赖的重视和基因里流传的本能,我强烈的爱着孩子,为她欢喜为她忧愁。
这份爱太厚重,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持,忍不住想把她庇护在羽翼之下,怕她走入歧途,怕她受到伤害,结果遭受了孩子强烈地反抗。
小时候,我对父母的管制特别讨厌,现在自己却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许这就是爱的轮回。至此,我心中多年的积怨尽去,幸福地与父母和解。
但与父母的和解并不能让我松弛对孩子的爱。我心里很明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让她去碰壁、去痛苦、去流泪,这样她才能长大。我不愿走父母的老路,但对母爱的克制让我无比煎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在走自己的路,孩子也要走自己的路。我作为母亲,只能竭力的克制着爱孩子的尺度,让她在足够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
在松开控制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孩子从自己的身体里和精神上一点点撕裂开的感觉,这让我即痛苦又惊喜:痛苦的是自己捧在手心的宝贝一点点地蜕变成另一个人,惊喜的是她终于变成另外一个人,安然独立于世间。
(三)爱他人
最重要的他人应该就是恋人。
世间有无数的诗歌去歌颂爱情,无论是荷尔蒙的冲动,还是自己长久以来对爱情的幻想,都让我们义无反顾的去爱一个陌生人。
遭遇过爱情,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的爱情维持很难,因为相对独立、相对平等,所以沟通困难、牵绊太少。
世人很少能像爱亲人一样爱自己的恋人,没有升华到亲情的爱情都是有缺憾的爱情,其中的区别很明显:危难时刻,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亲人而不会选择爱人;或者选择自己而不会选择爱人。所以爱情永远是亲情的第二顺位。
五、我心中的圆满
这本书让我明白,爱是一个有很多层次的同心圆。
原先在我的生命中,核心是爱情,亲情在爱情外围,最外围是自己;现在这个同心圆的核心是我自己,亲情在外围,爱情是最外围。
爱的同心圆
虽然我做不到爱世人,远远没有到达圆满的境界,但在追求生命圆满的过程中,我比以前更懂得爱。
圆满是爱的归宿,让我们在迷茫的世间,用心爱自己、爱家人、爱万事万物,一起奔向生命的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