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起包拯,我相信大多数人脑中都会自动显示出以下几张图: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面黑如炭。
在安徽合肥包公祠里供奉的包公像,是一个白面长须的清秀书生,而故宫所藏的包公画像也证明包拯并不是黑脸。
所谓的黑脸,更多的是民间因其“铁面无私”而进行的演绎和想象罢了。
包公小时候家境其实非常好,他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家里一点也不穷穷。
包拯两个哥哥都死得早,家里就他一根独苗。
所以包拯根本用不着寄人篱下,更不可能去放牛,人家是标准的官宦子弟,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28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那时父母还都健在。
包拯辞官不做,回家赡养父母,待父母去世守孝期满,36岁那年出来做官。
包拯的官宦生涯说实话很平淡,他不是贪官不是昏官,也确实做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事情,但远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神奇。
但是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暗语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因为他符合百姓心中当官的样子,所以受到民众喜欢,才有这么多他的作品吧。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其实包拯不光脸不黑,额头也没有马蹄踩的月牙,他黑脸的形象多是由于戏剧中的黑脸包公而深入人心。
京剧的脸谱是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其中黑色代表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再加上民间流产的“天下一等一的忠臣和能臣”之说,“御赐三口铡刀,可先斩后奏”,自然在戏剧中变成黑脸了。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
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
包拯能流芳百世,事迹被广为传颂,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而并非因为他的黑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