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大意尤为突出,旨在孟子希望通过自身的思辨,去除当时杨朱(道家思想)与墨翟(墨家)的崛起对儒家学派独尊地位的威胁,赤裸裸的表现出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期(之前)心胸狭窄的状态,固与史实引申分开来写。
说明:周公作为儒家学派的先驱,这有理可循;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也有史可循,然而,神话传说中“禹”的做法与所处时代的思想内涵是否完全意义上归属儒家,根本无从得知。
赏析: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认为自己的学派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无可厚非,因为,不同学派的成员或是传承者所坚持的思想内涵是有本质区别的,且互不相通(在当时的时代中,各学派言论、学术只能是分散的情况,因为,在内政中只可能运用一种思想治理国家,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综合各大学派的知识点,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兼容各大学派思想的统一哲学思想来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只有帝王认为最适合自己去治理国家的学派思想成为其治国的主流思想,其他思想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旁系思想或是分支思想)。要使得诸子百家的思想被一个至圣兼容并蓄,几乎不可能。然而,作为今日反观诸子百家的争鸣时代,不难看出,每一种学派只要登上过历史的舞台,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简而言之,诸子的思想对后世都有其正面的传承意义(都是为了人类有更好的生活)。
引申1:有些东西,在当下时代,当下环境中是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因为有些东西自然而然会成为妨碍自身的存在(如同旧时,杨、墨对儒的妨碍一样)。出于人性(亚圣)的弱点,一旦有东西(哪怕是正义、正确的东西,由后世来看,当初孟子根本无需对杨、墨的学说极力去反对)妨碍到了自身的利益,一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诟病(言语或行为等):古时,主流学派思想会诟病其他分支思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派思想,而处于分支或是弱势地位的学派思想也许只是不被重用或是认可罢了,但也有其自由的传承环境;今时,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自主的,不存在真正的诟病行为。换言之,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自我的主流思想,自己只听自己认为正确的话语,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对于这样完全独立自主的思想来说,只是作为“人”这种高级动物的动物性思维而言所存在的,其所背离(弃)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有礼、有节)的以圣贤之德作为基础的(人格健全的人)生活表征是有目共睹的,真正的人应该和这样的人划清界限。
引申1.1:每个人必须接纳大千世界中有真正存在意义的事情,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诟病或污蔑甚至打击与毁灭这些与自己一起在社会中共同生存的东西。只有拥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才能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而真正的人类也需要这样缤纷的生活体验。
引申2:如何判断(包括各种出现在身边的东西在内)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一、在绝对安全、正确的环境中,所有出现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二、对人类的传承与发展有推进作用的东西;其三、能经受住时代与社会考验的东西……。判断的意义:这些东西,好比沙漠中的绿洲、黑暗中的明灯、海潮里的岩石,换言之,就算一个人有对、错;善、恶两面,但这些拥有完全存在意义的东西,至少占据90%以上的真理,是人类所能够完全放心地去学习、模仿、追随的东西,不仅能让生活变得轻松,更能让人类走上近乎正确的道路。
引申3: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已经不单单是作为一件事态的旁观者或是当局者了,更是应该以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来定位。如此一来,时代的当局者能够知道每个时代所真正流传至今的东西是什么(前辈们要让后辈们知道的东西,优劣参半);时代的旁观者都够在传承至今的东西中找寻被时代认可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传承与发展。这样扩大当局者与旁观者的空间维度,不仅能让自己看的更清楚(把时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等大方向都看清楚了,小事也随之看透),能更好的活出自己不被周遭的一切蒙蔽双眼的同时也能就出于对时代发展与变更的责任,分享与传授自己的生活方法与经验,让每一代的人类能够在拥有真正的幸福环境中生存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