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感言集之117:救民于水火之中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10:42 被阅读155次
    《 孟子》感言集之117:救民于水火之中

            早上,高声朗诵《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下》,其中对于万章与孟子对话所引申出来的“救民于水火之中”颇有感触,这个观点源自于商汤王征讨葛伯的故事,葛伯不但不祭祀祖先,而且还将三番五次送牛羊,送粮食的商汤的人员进行抢夺,甚至连小孩都杀了,这激怒了商汤,于是商汤怒而征讨,结果不但征服葛地,东南西北的老百姓都非常渴望商汤去推翻他们的暴君,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这说明一个问题,不实行仁政的国家,是非常不得民心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老百姓就会随机造反,以推翻暴政。所以,全天下所有的国家管理层,一定要把老百姓服务好,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样才能够赢得民心,否则,一旦贫富分化差距拉大,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原文如下: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大意是:

            万章问:“宋,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如果准备施行仁政,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非常讨厌然后乘机来讨伐,怎么办?”

          孟子说:“当年商汤定居点在亳地,与葛为邻居,葛伯不愿意祭祀先祖,汤便派人去问“为何不祭祀”。葛伯说:“没有牲畜供祭祀”。汤便派人将牛羊送过去。想不到葛伯把牛羊宰杀吃掉了,又没有祭祀。汤又派人来问“为何不祭祀?”葛伯说:“没有粮食供祭祀”。汤又派人到葛地耕种,年老的弱小的去送粮食。葛伯居然带领他的民众,

    要他们把酒、粮食等全部抢夺过来,不愿意给的就把他杀掉。有一个小孩手里拿着黍和肉,居然被他们杀了并把黍和肉抢走着。《书》上说“葛伯与送饭的人为仇”。

          商汤决心为被杀的孩子复仇向葛伯征讨,全天下的人都是知道“不是为了抢夺资源,而是为了孩子复仇而行动的”、“汤的征讨,是从葛开始”。十一次征战无敌于天下,向东面征讨,西夷就埋怨,向南征讨,北狄就埋怨,说:“为什么要把我们放在后面征讨”。老百姓盼望被征讨,就好像大旱之后盼望大雨一样的急切。

          (商汤征战到那里,社会次序没有改变,马照跑舞照跳) 赶集的人依旧络绎不绝,种田的人照常干活,杀掉那里的暴君,安抚那里的人民,就像及时雨从天而降,人民万分喜悦。《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不再受折磨。’又说:‘攸国不称臣,周武王向东征讨它,去安抚那里的人们。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愿意侍奉周王而受他恩泽,称臣归附大周国。’那里的官吏用筐装满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的官吏,那里的百姓抬着饭筐提着酒壶迎接周王的百姓。就因为周王把那里的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除掉他们的暴君罢了。

          《太誓》上说:‘我军威武要发扬,攻到于国疆土上,诛除暴君去凶残,杀伐之功震四方,伟绩辉煌胜成汤。’不行仁政便罢了,如果实行仁政,普天下的人都将仰起头来盼望他,要拥护他做自己的君主;齐、楚两国虽然强大,有什么可怕的呢?”

    个人看法:

            通过商汤王征讨葛伯的故事,再延伸到周武王伐纣的故事,任何一个政权,一旦统治者没有施行仁政,只是为了统治者个人的享受,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由此采取了许多不明智的政策,导致老百姓税赋负担加重,生活困难,加上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高层与底层的分层过于明显,底层得不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帮助,就会拉大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心理距离,这个时候,某一个竞争对手崛起,原有的统治者就会面临被推翻被替代的可能,葛伯如此、夏桀如此、商纣如此。

          为什么要救民于水火?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在人类早期,人一旦生出来,要想存活,必须有父母,有家庭,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创造财富,人类才会更好的生存下来,随着智力的进化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开始形成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再逐渐进化为原始部落联盟,各个部落为了争抢地盘与资源,开始相互厮杀征战,为了巩固权利,逐渐形成国家,一旦有国家产生,就会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就会产生社会阶层,1%的统治阶层,20%的士大夫阶层,近80%的劳动者阶层,劳动者阶层就是实实在在创造财富的老百姓,他们是商人、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创造的财富需要交一定比例的税赋给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谁的国土大、老百姓多,意味着税就交的越多,税赋越多,国家实力就会越强大。如果一个国家统治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断地征缴税赋,不断地大兴土木、不断发动战争,不断折腾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就会生活压力大、负担很重,如同生活在水火之中!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一旦征讨过来,能够实行仁政,的确对老百姓关心呵护,老百姓就会反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46-1949年,蒋介石高估国民党的实力与低估了当时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与共产党的不断壮大的实力,企图趁机一统江山,放弃和平,悍然发动国共内战,导致国统区货币通货膨胀,严重贬值,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崩溃,人民负担加重,民心丧失,最终政权被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管,蒋介石无奈败退台湾。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17:救民于水火之中

    2018-9-18于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孟子》感言集之117:救民于水火之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iy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