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永远在路上,历史以来不停歇。
写完了《我所知道的朱熹》,我决定写改革,从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看改革行程。而选择从科举谈起,是因为对科举认知较早,但早期的观点又有重大的误差。
对科举的认知,来于中学课文《范进中举》。当年,科举是作为封建腐朽的制度,进入我的视野,以至多年来对科举都持着贬抑的态度。其实,科举在历史上不能不说是项好的制度。
科举是考试的一种。考试的原意,“考”是指考绩,“试”是指试用。早在战国晚期,已有一批改革者,在提倡以考试作为政府用人的标准。
汉代因循这一提倡,对政府用人进行了改革。汉代已有太学,好比现在的大学。太学生考试毕业后,分甲乙两“科”。甲科出身的为郎,到皇宫里当侍卫,当朝廷需要用人时,就从这些郎官里挑选。乙科出身的为吏,回到原籍充任地方长官的下属。
而在汉代以前,当官由血统决定,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仕途为贵族世袭垄断。但我们不能要求夏、商、周就产生考试制度,因为当时读书人实在太少,不具备考试制度产生的土壤。即使是到了汉代,太学生大多还是贵族子弟,寒门学子较少。但不管怎样,仕途这扇大门已向社会开放。而在西方,直到近代才有类似制度。
汉代还实行一种选举制度,就是地方向中央举荐选送人才。一种是不定期的选举,如新皇即位,荒灾以为天谴,朝廷就下诏地方推举贤良。一种是特殊的选举,如朝廷遣使匈奴,需要精通外语的,治理黄河,需要精通水利的。还有一种是定期的选举,由各地察举孝子廉吏,安排在皇宫里当郎官。
后来,随着读书人增加,人才足用,不定期的选举和特殊的选举就搁下了,只剩下孝廉选举这一项。孝廉选举后来也成为乙科出身的吏员进入皇宫当郎官的渠道,当官的渐渐变成都是读书人了,从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举真正成型在唐代,开始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武则天还设立武举。唐朝对秀才科要求特别高,结果读书人很少应试秀才,秀才一科很快就废除了。
唐代最吸引人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考的是经典义理,进士科考的是诗赋,考试及格可授予正九品下、从九品上官职。因明经科名额较多,进士科名额很少,明经易考,进士难得,遂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参加考试的也越来越多,可授的官职有限,于是有了“员外”官、“候补”官,出现了“冗吏”问题,这是因为读书只有仕途这一条路可走造成的。再者,门第势力也因科举制度也逐渐消退,一些白屋书生进入仕途,缺乏从政经验,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一个弊端。
因此可见,世上没有一项制度是只有利而无弊的。唯因如此,需不断根据实际,对制度进行改革,这正所谓改革永无止境。
宋代对科举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明经科,改变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不考诗赋,改考经义,认为不能以“风花雪月”的诗赋作为取才的标准。这一改变最大的弊病,王安石将之称为 “转变秀才为学究”。
宋代“重文轻武”, 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平均每年达一百三十人以上。而唐代每科进士也才二三十人。这导致唐代出现的“冗吏”问题,在宋代更加突出。宋代科举考中者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到了明代,读书人更多,开始对考试进行分级。首先是府县考,录取的称“县学生”,俗称“秀才”。其次是省试,也叫乡试,中式的称“举人”,举人也可授官。最后是会试,由各地举人到中央参加统一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也叫“进士及第”。进士再参加考试,成绩好的选入“翰林院”,翰林极清闲,可觅友论学,察识风物,培养学识。本来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翰林制度则可培养人才,明清两朝大政治家、学问家都出身翰林。
这一分级考试,也使官员分流,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前程大好,没有做小官的;秀才举人则为浊流,难有提升,少有当大官。清代承袭这一体制,晚清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视此为耻辱,高居陕甘总督之位,仍以62岁高龄参加会试,当时闹得轰轰烈烈。
明代科举极坏的一件事,就是推行八股文,违反这个格式就不取。唐代考诗赋,可在文章上见高下。宋代考经义,仁义道德都会说,谁好谁坏已难分。明代“八股文”,更是给选才增加难度。
元、清两代的科举具有一定的愚民色彩,蒙古人、满洲人只占中国人的少数,而官职却占了多数,科举考试只能说是将政权开放一个角落给汉人。晚清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政权才逐渐转移到汉人手里。
《儒林外史》历来被识为讽刺科举的作品,以其来认为清朝科举制度弊端趋大化则可,而认为封建时期科举制度无是处则不可。以范进中举后发疯,而全盘否定科举,确实是以偏概全,不能说科举把人逼疯了,现在没有科举,精神病人会少吗?
站在历史角度来看,科举对中华文化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在人才的选拔上,给了读书人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不能不说是先进的。如果没有科举,欧阳修芦杆当笔字写的再好,也还是贫家子;曾国藩四书五经背诵的再好,也还是耕田男。
但任何一项制度都要与时代相契合,历史到了晚清时期,科举已不适应时代发展。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正式结束。
但考试制度还在延续,直到目前,没有比考试更好的选才渠道。当今公务员考试,依稀也含有科举的影子。现在公务员考试探索的触角,也伸向优秀工人、农民之中,但我觉得力度可以再大一些。甚至可以打破35岁以下年龄限制,把公平竞争的大门向社会开放的更宽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