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视觉艺术油画油画
500年前,达·芬奇解决的问题:如何创造画面氛围感?

500年前,达·芬奇解决的问题:如何创造画面氛围感?

作者: 美术之星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00:40 被阅读4次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77cmx53cm  材料:木板  

在构图上,达·芬奇为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打破传统的构图方式,突破对女性的刻画到了腹部。

该画完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呆木僵硬表情,表现出一股活鲜鲜的生气;其美学价值体现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中。

《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

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

达芬奇是如何利用底色,来营造这种氛围?

达·芬奇用中性的灰色、棕色画出单色的素描,然后用有限的色调,在上面一层又一层罩染颜色。

底色会从画面透出,巧妙地帮助画面创造形式。

通过使用罩染方式来创建画面,画面颜色是无法通过调色板上混合颜色,来获得的深度。

光线会穿过这些画层,底色层反射回来,让人觉得光线,是从人物和物体本身发散。

达·芬奇的调色板有土褐色、绿色、蓝色在一个狭窄的色调范围。这有助于给绘画中的元素统一的感觉。

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所以蒙娜的嘴唇没有鲜红色,眼睛也没有蓝色。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渐隐法”绘画技法。“

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明确,仿佛融人背景之中。

尤其是在该人物形象的眼角、嘴角处,作者着意使用“渐隐法”绘画技法;

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人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形象的意蕴。

柔和的光线对他的绘画至关重要。面部特征不明显,也没有轮廓,而是由柔和、混合的色调、颜色变化来传达。

离画的焦点越远,阴影就变得越暗,越单调。

绘画选自:达·芬奇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00年前,达·芬奇解决的问题:如何创造画面氛围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eb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