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共济会明月共光辉读书
米塞斯的《社会主义》之批判(9)

米塞斯的《社会主义》之批判(9)

作者: 宋剑平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13:23 被阅读52次

一、“人口减少、福利缩减、城镇衰落,这实际上是发生在所有文化衰老事例中的事实。只要我们把民族的衰老设想为社会分工及社会的倒退,所有这些现象的历史意义就昭然若揭。罗马帝国的衰落,只是古代社会在达到一个高级分工阶段,然后又退回到一种几乎无货币经济的结果。”(275页)

※分析:

米塞斯把分工的倒退视为社会倒退的原因是错误的,原因是:

1.分工的倒退是社会倒退的一种表现,分工的倒退会加剧社会的倒退,但它不会去主动诱发社会倒退,把分工的倒退视为社会倒退的原因是颠倒因果关系。

因为分工是人类进步的手段,如果没有外力的强迫,人类总是希望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来实现人类自身更好的发展。

如同一个人吃饭,如果没有外力的强迫,他总是要想着把饭送到自己嘴里的,但是,一双强制的大手会阻止他顺利进食。在这里,分工就如同进食的饭团。

2.把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归结为分工倒退,恐怕是米塞斯的一家之言。

公认的罗马衰落最直接的原因是蛮族部落的入侵,其衰落的内因可参见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给出的答案是: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帝制下自由的消逝和人民统一价值观的丢失。

丧失非洲的行省后意大利半岛形同孤岛,日耳曼人建立的一系列蛮族国家又争斗不停,经济无力稳定而崩溃,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倒退。

二、“民族的消亡是社会关系的倒退,是劳动分工的倒退。”(275页)

※分析: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族就会自行消亡。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首先是阶级消亡,尔后是国家消亡,再尔后是民族消亡。

历史经验也表明,民族消亡未必导致“社会关系的倒退,劳动分工的倒退”。落后的民族通过学习其他民族,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渐消失融合到先进民族当中。

如北魏孝文帝主动发起改革,导致鲜卑族融合到汉族中。

三、“所有的内心的文化都要有实现它们的外在手段,而这些外在手段只有通过经济上的努力才能获得。当劳动生产力因社会合作的倒退而衰落时,内心的文化也随之衰落。”(276页)

※分析:

此观点明显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者的思想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或意识决定物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决定那个分量更重,特别是无法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特定时期的巨大作用。

我宁愿把物质和意识视为辩证的关系,而不作为对立的谁决定谁的关系,这种对立观造成哲学史上无休止的争论。我的学习体会是——孤立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观点都无法指导人类有效的探索真理。

四、“在旧的观点看来,财产永远或多或少是少数人的特权……自由主义最先认识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功能,在于把物品交到最懂得如何使用它们的人手里。”(277页)

“所有者没有从别人那里拿走任何东西。谁都不能说自己短缺是因为别人充裕……干涉财产的分配,就有可能让财产落入不太胜任保持财产、不太有远见、不太能使财产具有生产力的人手中,这必然导致生产量下降。”(277页)

※分析:

米塞斯此观点仍是分工理论的延续,即分工会使财产发挥最大效用。但我想不通米塞斯怎么不理会分工所造成的财产差距?

他的学识不可能认识不到财产差距对社会机体的损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米塞斯的《社会主义》之批判(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g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