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哲思
就“一刻talks”浅谈阶级固化

就“一刻talks”浅谈阶级固化

作者: 里西Lee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20:13 被阅读0次

    就“一刻talks”浅谈阶级固化

    今年寒假,我在网易公开课刷视频时,看到这样一条内容:爱读书的人,究竟赢在哪里?——虽然这个标题已足够“标题党”,但估计是为了更加引发注意,在这标题的前面,它还设计了一个略显滑稽的、功利主义者喜闻乐见的标题:一年零成本收获1000万用户。出自于染上的后现代主义习气,我带着一种猎奇的态度点开视频,试图从中发现一点幽默;可整个看完,快乐没有收获,愤慨却积郁了一肚子,“作为一个标准愤青键盘侠”,我当下就发消息给好友吐槽起来:这些傻逼们试图引导一个歧视链,构建一个新的阶级,而他们就是从中的受益者,真是恶心至极!

    所以——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让我如此愤怒?

    视频点开之后,是一个戴眼镜的斯文禽兽在讲他的发家史(原谅作者为了表明立场和情绪,可能终篇都要使用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且很可能粗俗),而整个视频也就干了两家事:讲他的发家史和推广APP。概括起来也就是一件事:推广APP。当然,视频中的确也提到了些和阅读有关的内容,比如国人人均阅读量每年四本半,还拿这个数据和一些发达国家做了对比,似乎是在引诱出一个结论:国家的发达程度和阅读量相关。但总观视频,却没有任何对标题的解答:赢在哪儿啊?

    既然如此,那就鄙人不才,来答一番。

    记得高三时和一位同学谈到类似的问题。同学说:你的观念是读书就很高级,大家都应该去。我回答不是。我说,读书和刷剧、玩游戏都是一样的,我们真正追求的只让自己快乐,你要是觉得读书能让你快乐,那你就去看书。

    ——直到现在,我仍然秉持着类似的观点。在我看来,阅读、游戏、刷剧等一切,都和颜色的分类差不多,不多的颜色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紫色神秘高贵,蓝色忧郁雅致,红色充沛热烈……你尽可一喜欢任何一个颜色,彼此之间到了今天,一定没有什么高级不高级的说调。当然,古代是有的,那些封建糟粕的垃圾堆里,衣服什么颜色代表不同的品阶。但现在你选什么,都是因为喜欢和开心。阅读、游戏、刷剧也是,你喜欢干嘛就干嘛。诚然,在这些生活方式的背后,它们一定会自带有源自人们对其刻板印象的属性,但这些属性,也仅仅和颜色一样。

    那么阅读赢在哪儿呢?我自恃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毕竟对比他们统计的人均每年四本半的阅读量,我似乎的确读了不少书,今年五一七天假期,由于实在无聊,那周我读了七本书。我一年大概会有几十本的阅读。但要我说从阅读里赢在哪儿,我确实是说不出来,但若非要说,我大概会讲:赢在一条河流,一把扫帚,一张桌子,一片树叶,流经我身体的每一寸时光,因为我可能比他人,更加懂得了欣赏每一寸时光的欢喜之处,甚至懂得了欣赏虚无——就是用类似的充满着文艺可能会显得做作的口吻,讲阅读的效用。但这种阅读的胜利,却恰恰是企图从阅读中得到胜利的人,最不屑一顾的胜利。前文有说到我染上的后现代主义习气:依我看来,现在的每个人都有这种习气,因为对于“理想”、“爱”、“怜悯”这些崇高词汇的解构,现代每个人都有着相当出类拔萃的能力。而拥有着这样能力的人,又怎么会去在意一条河流,一把扫帚,一张桌子?

    不过纵观近些年,对于阅读习惯的唤起,似乎的确存在着一个趋势,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标志人物:流浪大师、罗振宇、高晓松、詹青云……(一刻talks的老板估计也是这种人)无疑不鼓吹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光环出现在大众眼前,但这些人却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人似乎都掌握了大量的人文知识,能说会道,却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人文学者(当然,詹青云就不必去讽刺了,这个女人——这个女神明明可以过令多数人羡慕的生活,她却选择支教,其身上的确有着传统文人的值得景仰的精神品质)。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读了一些书,有一套自己完备的知识、价值体系,在自己的体系里几乎可以对任何事物都发表看法——瞎扯淡。但其实这种能力,几乎每个人都有(市场的阿姨也有自己的人生观),只是他们讲出来的东西,可能听起来更高级,可以在自己的观点里运用人类学、经济学、美学、历史、心理学——等来为自己做论证,听着更有道理——但到底是欺世盗名:罗振宇自是不必说(一个教导他人读书可以改变格局的人,却把自己做成了老板),而其他人呢?可能内心都知道读书真的能带什么,无疑只是更开阔的思维,更坦然的态度,更成熟的人格和更通透的心灵——但这些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修行者”的必要,是修身养性的东西,是只为阅读者本人所拥的。我也极其喜欢一句话,说“书籍是为生命买的保险,是为得到永生的入场证”。可通过阅读我们也更清楚,人不一定要通透,但凡是生活,但凡是人,就有其可爱之处,偏执有偏执的可爱,庸俗有庸俗的可爱,我们也大可以说“老子就是喜欢狭隘”——就一切,就譬如味觉,甜有甜的好,酸有酸的好,苦呢?自然也有苦的韵味。

    而这些人呢?他们正用他们光鲜的出现,引导一个歧视链出来:引导出一种人生观对另一种人生观的歧视。

    这里,为了文章信息量,我要插一个题外话:在整个近代之前,世界的规则掌握在讲故事的人手中,西方有宗教,东方有“礼”,社会的上层建筑,于西方是主教,于东方便是作为“礼”代表的士大夫。这是一个靠着人文知识构建起的社会,对西方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神学,而不是数学,东方就不必说了,考生压根没有数学。但当近代之后,牛顿的自然远离把数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的没落似乎联系着理想的没落。数字对于人心灵的慰藉,远远不及神话对于人心灵的慰藉。我国因为特定的国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理想主义的小高潮,当理想破灭,便自然有了九十年代的“失落的一代”(虽然这个失落的一代,比起美国一战后,菲茨杰拉德代表的以战争、贫富差距这些宏大命题而失落的一代,实在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那些当时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到了现在,也该蠢蠢欲动了吧,再没有什么活动,自身就老了。因此,如果你向往的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而并非类似“修行者”的人生观的话,而你又是个普通人,比起跟着他们大量阅读人文的书,学好数学可能更有用。毕竟,这里依然是个建立在数字之上的世界。我的心理学老师抛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心理问题到底能不能够完全通过药物治疗?他认为不可以。他说可以的话,心理学可能就不存在了。而我的观点是可以:什么情绪、认知啊,终究只是些脑电波而已,终有一天完全可以处理为数字,划分为生理学的治疗。【于公众号 默尔索的热情  同步推送】但心理学不会消失,因为喜怒哀乐,代表着生而为人的尊严;我们是可以吃药治疗健康,可人性拒绝。

    好了,现在要浅谈阶级固化的问题了——因为是浅谈,因此也只有一两句话。首先要说一下阶级固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上层的标识吗,高学历,高收入?不,造成阶级固化的原因,是下层对上流的崇拜。下层崇拜那些标识,高学历,高收入。因为这个崇拜,上层便可以书写规则,无论这个规则怎样荒唐,下层边都会发自内心,把它当做合理来遵守。

    而现在就有这么一帮人,读了那么一点书,有一套看起来很高级的人生观,除了能对凡是瞎逼逼没有别的作为,要是这些人也要来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那我才真是日了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就“一刻talks”浅谈阶级固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aypjktx.html